第1336頁

2023-10-01 11:44:49 作者: 文繹
    ……

    閻君們正在展開有獎競猜,壓劉邦現在是否回到中原地府,他之前用了什麼辦法消去勞役,那個感覺很正直的外國鬼和他是什麼關係。

    賭的很大,壓了一天假期。其中一個選項只有一個人選,如果他對了,直接贏走十天的假期。李世民還沒回來參賭,等他回來可以補下注。

    閻君們正拿著簿子傳看,探討要不要再加碼,如果倆人一起贏了對面八個人,假期要均分的。

    嬴政無奈的靜靜看書,書是正經書,只是字裡行間中,總會浮現出剛剛那個人的眼睛。雖然眼睛的形狀不一樣,眸色也不一樣,卻有種共同的東西——眼中有一種亦正亦邪的閃亮的光,不是明亮正氣,也不是賊眉鼠目。

    很難形容。但除了他之外,別人沒有這種光,也沒有這份心性。

    不對,這其中肯定不對。

    他當然知道去投胎一次的人能帶著記憶和新的面貌回來,但是……會有這麼巧的事嗎?如果是劉邦,那麼會的。下次見面時叫他一聲。

    劉邦,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

    咿!西遊記真叫人過目不忘。

    正在這裡思考時,趙昚忽然來了,掏出一封信呈上:「家母吳氏有一封奏本呈上。」

    「拿來。」

    拿上來一看,信中寫到,之前她三次上奏,說理學被遏制後齊心協力傳教,翰林院貌似是壓制儒教,實際上是武曌的一言堂,這雙方都試圖動搖地府的正統尊道思想。三次上奏均被閻君置若罔聞。眼見得暗流涌動,她現在挑動事件,請閻君靜觀。金針刺破膿瘡,宜早不宜遲。

    信中還誇耀地府的『正道』與人間的道教截然不同,是正道,是正氣,在嚴格和自由中,做到了中道了義(佛家詞彙:破除了對立和執著)。她希望能長久太平,保持原先的狀態,對過於執著的理學放縱,不以正道引導,又新增了過於自由的翰林院,由那樣一個抱有私心的人來引導,不能達到平穩。翰林苑中那些人,慣會對上粉飾太平,對下以刺激的東西令人心馳神往,日思夜想,漸漸有許多人生怨,又有許多人不安分,打亂了原有的平衡。

    閻君們嚴肅起來:「不錯,現在的炁確實有一點混亂。」

    「我還以為是小婦人受了半生酷刑帶來的怨氣。」

    「難道不是倭寇屢屢犯邊,所殺的鬼魂帶來的怨氣?」

    趙昚又說:「還有一封信,想要轉交朱熹。當今理學之亂,他不聞不問,恐怕不合適。」

    「接過來,投到畫像之內他就能接住。」

    朱熹很快就看到了,信中寫了三條無法忽視的理由,他必須出來參與這場爭論之中。

    其中一條是,傳說翰林院大學士是則天皇后。

    閻君如此重用她,擾亂天下視聽,不好。

    第377章 理學之亂(中)

    帝鎮的夜色中瀰漫著一種暗淡的氣息,晚飯時朱厚熜呆在竹林中面壁思過, 方皇后識趣的離開了, 沒有呆在旁邊礙眼, 但他一個人沉浸在這種靜謐而恥辱的憂傷中,思考人生和未來。

    他現在急切的需要思考這些事, 雖然連死後的頭七都沒過,但再不想就晚了。

    其他朝代的皇帝們都各自湊在一起,他們每逢遇到那種非常另類, 非常令人意想不到的皇帝, 就都跑回來看一看。特別強大的、特別活潑的、特別昏庸的, 都算是特別,都值得關注。

    各自關起門來湊在一起, 談論朱元璋的奉天殿在一百年內能不能蓋好, 朱厚照和朱厚熜的性格天差地別, 這兩個人將來誰會更有出息。明朝滅亡之後, 朱元璋會選擇怎樣的道路開始展開他和他們的未來,這會不會和我們搶奪職位。地府沒有多少冗官, 基本上個個都有用, 所謂的閒職也得極力分析思考。朱元璋將來能不能放下他的混蛋兒孫, 甩掉包袱, 輕鬆上路。

    現在明朝宗室可太多了, 朝廷每年的收入,超過五分之一要用在豢養宗室上,同時這些人不事生產, 還破壞生產,搶占土地和勞動力。歷朝歷代對宗室都不錯,但沒有像明朝這樣優越的。

    李淵慵懶的靠在抱枕上,抱著兒子:「趙匡胤他們也算有一個神鬼,這些年裡,除了趙匡胤和那些皇后們,別人基本上沒動靜,真的假的??」

    宋朝的皇后們,劉娥、曹光、高滔滔、向氏,這幾個有名姓有能力的,現在都有些成就,沒有泯然於眾。張氏(原張貴妃)、劉清箐沒聽說有什麼成就,但和丈夫還是很恩愛,趙禎愛貴妃,趙煦愛皇后,愛的都是那個嬌憨活潑的勁兒,到現在也沒什麼變化。吳瑜現在卻做了個貞潔烈婦,死不改嫁,似乎是誓要等趙構歸來。

    長孫無病感慨道:「阿耶,吳瑜那種人倒是不少。她現在好像是屬於市令(工商執法)吧?」丈夫要是好,你等他還值得,不好的丈夫等他幹什麼。倒是有不少妃子等了太宗很多年,哎,可憐。

    李旦:「說起來有些奇怪」

    武曌從袖子裡摸出一個小小的布卷,一卷白絹:「這是歷代帝後現在所在的位置,以及將來的意向。請太宗過目。我收集的不全面,人人都藏頭露尾,還有改名換姓,有些人不務正業,更不好找。宋朝的皇帝大多在混跡在士林清流之中,想要去太學任教,又屢次不中,各有一好,除了趙頊趙煦父子和趙昚之外,其他人幾無上進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