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頁

2023-10-01 11:44:49 作者: 文繹
    閻君問:「你什麼時候死的?」

    另一位又問:「你怎麼死的?」

    沈珍珠行的是道士禮:「陛下情深,找尋妾十多年,可惜在洛陽城二次被攻破時,妾就自盡了。」

    「為什麼?」

    當時人心惶惶,謠言都說唐皇兵敗身死,又說某王、某將軍有意謀反,打進城的安賊、史賊宣揚稱太子李豫、信王李倓【查】全都在戰場上被殺,宣稱唐朝被徹底滅了。她以為唐朝氣數已盡,不願意再受牢獄之災,或是新君的侮辱,一怒自盡。關在監牢中日夜擔驚受怕,好不容易盼到唐軍,轉瞬又成了泡影。這話不好聽,婉轉的說:「妾不願再受牢獄之災。」

    「當初因為什麼沒帶上你?」難道是李豫故意撇下你不管?

    沈珍珠幽幽的嘆了口氣:「安賊謀逆時,是崔妃從中作梗,故意阻撓。。。陛下知道此事。崔妃早亡,算是妾的大仇得報。」大敵當前,國破家亡在即,妻子還想著故意留下妾侍害死她,讓她遭遇種種不幸,我想陛下一定會為之心寒。更兼崔妃有子,又是正妻,將來若是陛下得登大寶,她是順理成章的皇后,則天皇后的餘威仍在,崔妃若是這樣心狠手辣的女人,絕無可能當上皇后。

    「你如今作何打算?你兒子不日就要追封你為皇后,你要去鎮中與他團聚?」

    沈珍珠沉吟了一會:「閻君容稟,數年以來妾身潛心清修,頗有所獲,如今割捨不下修行正道,也放不下夫主和兒子。請容妾身三思。」她真有些含糊,別人都說修行最好,確實挺好,當皇后也很好,但獨孤貴妃也是皇后,陛下最愛她,我去了做什麼,一邊醋著?聽趙麗妃說,帝鎮中不算宜居。如果我還在人間,現在做了寡婦太后,也只能在宮中清修,晨昏叩首,早晚燒香,為兒子祈福,現在也是一樣的。

    閻君:「隨你。寫一封信給李豫。他寫信找你。」

    沈珍珠嘆息道:「陛下深情厚愛,妾無以為報。只能回去為他誦經祈禱。」

    寫了一封信:當初崔妃派人阻攔我,因此沒能侍奉陛下幸蜀,不幸被擒……第二次被擒後自盡而亡,雖不敢效法豫讓(給自己毀容),也做了一番巧妙的裝飾,絕不會被叛軍暴屍羞辱,陛下若為宮人收斂埋葬,妾也在其中。聽聞陛下天下搜尋妾身十多年,妾銘感五內,願陛下萬年長安。珍珠遙拜。

    她的確做了一番裝飾,別的美女自盡之前都打扮漂亮點,她為了安全,給自己打扮的有點丑,把所有能證明身份的東西都毀了。

    萬一李豫沒有陣亡,又打了回來,自己的屍體也是安全的,不會被叛軍拿去掛牆頭羞辱唐軍。

    李豫收到回信之後,暗自嗟嘆一番。沈氏果然聰明伶俐,不僅知道崔氏之死另有原因,還知道是因為她而不是為了她。因為她,崔氏展露了她的淺見,這樣生死攸關時還顧著謀害妃妾,這要是當了皇后,將來會如何?不是為了沈氏的失蹤而解決掉了崔氏,沈氏只是他普通喜歡的妾室,崔氏則曾是他比較中意的妻子。但他想要的是溫柔賢惠無害的妻子,張良媛(嫡母,被廢為庶人)的教訓近在眼前……張良媛當初那樣溫柔賢明,生完孩子才三天就為軍隊趕製軍衣,很是為阿耶收攏軍心,到後來擅權專政還想廢太子,哎,太可怕了,不論太子是否為她所出,都可怕。

    李亨問:「你怎麼了?何必如此感傷?」

    李豫神色淡然:「想到以後遠離人間煙火,不由得有些難過。」

    「那沒關係。」李亨有點幽默:「不僅有煙火,還有春耕秋收。你看這片地,阿耶現在也是耕讀的隱士啦。頗有上古之風。」別的皇帝或許會有落差,但我覺得挺好,健康,自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帶他去看看自己的規劃:「你看,這些是香料,這裡是蔥姜蒜,特意弄了許多沙子來種姜,這些是麥,這些是稻,這些都是蔬菜。我規劃的很好,再過幾個月麥子稻子成熟後,會如一朵金色牡丹。這些蔥蒜就是花萼花葉。」

    李豫這才恍然,難怪都種的彎彎曲曲,原來有這種打算!

    李倓挽著袖子道:「我正研究怎麼蓋二樓以便觀賞呢。」春天,幫著阿耶測繪,夏天,給他加高樓層。他要的不是一個小土台,而是滕王閣、黃鶴樓那樣的閣樓。

    觀賞之後,獨孤貴妃低聲勸道:「陛下若寫信請沈皇后前來,她一定肯來,現在或許是闊別已久,她心裡不安。」 她並不嫉妒,因為沈氏太慘了。等沈氏來了,過的比較好之後,她才會吃醋。

    李豫看得出,沈珍珠心裡很安穩,歡喜而平靜柔和,是他喜歡的樣子。翻了翻自己的陪葬品,打算給她打點點東西帶過去,等到將來能出去了,再去見她,如果路途不遠又安全,她也可以來看望自己。

    翻陪葬品的時候看到玄宗贈送的玉笛,以及李倓的遺物。這又令他心中感傷,默默的整理了一會,打定主意,過去勸高祖:「高祖陛下,若是祖父在堂前扮丑,做孫子的如何心安理得的在席間享受酒宴?」別讓我祖父女裝啊。

    李隆基感動的不行,這才是人話!不枉我當年這樣疼愛你!

    李淵知道他說的沒錯,但是:「我想看。」我可以彈琵琶跳舞,他降幾等,女裝逗趣有什麼不行?「他是梨園的祖師爺,每年祭祀不計其數,理應如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