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2023-10-01 07:14:28 作者: 晨曉茉莉
「這些年我們家得了蒲家許多照顧,以前那是路遠,沒去磕頭感謝。但現在人既然都回來了,那等他安頓好,我們就去謝一謝。也好教他老人家知道,你已經成家立業了。你爹九泉之下,也是安安心心的。」
陶硯鄭重點頭,「娘,我知道。」
這時候的柳二丫沒說話,不過等回房之後她沒忍住問道:「娘說了好幾回以前你爹救過蒲大人的命,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這事陶硯倒是知道,他爹出事那一年,他已經快八歲了。如今既然二丫問起,他便事無巨細地說了,既然蒲大人會回來任知府,那以後兩家避免不了會打交道,二丫知道得清楚一些也好。
「你知道的,我爹以前是衙門裡的捕快」
陶硯他爹,名陶圭,說是因為算命的說他五行缺土,所以陶硯他爺就給他取了一個多土的名,希望孩子補全了五行,能順順利利的。
也不知道算命的准還是不准,陶圭倒是順順利利地長大了,還進了衙門當差。但好景不長,陶硯他爺有一次在外頭做活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抬回來就不行了,陶硯他奶受不住這打擊,很快纏綿病榻。
後來陶圭和丁氏成了親,老人家滿足了心愿,沒過多久也去了。
從此就夫妻兩個過活。
那個時候,縣裡還沒有碼頭,就是像樣的客棧也沒有一個,衙門裡的人每天點卯無所事事,然後有一天,來了個勤勤懇懇事必躬親的蒲知縣。
柳二丫精神奕奕地聽他講,「蒲知縣是個好知縣?」
「對,」陶硯點頭,「這處碼頭就是他修的,聽我娘說當年為了修這個碼頭,還征了民役,好多人暗地裡罵他呢。不過修完之後縣裡越來越好,大家就又說他的好了。也就是他老人家離開得太久,年輕一輩的人都忘了。」
「我娘倒是還記得,當年百姓們還送過萬民傘呢。」
陶硯回憶起自己七八歲時候的事情。
大概十年前,他爹陶圭還在縣衙里做捕快,當時的知縣蒲大人是個事必躬親的,所以時常都會去外頭。有的時候是看看河道、有的時候是看看田地。當年附近的幾個縣可沒有今天這麼安穩,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就有那麼一夥刁民從臨縣流竄過來了。
「我爹就是護送蒲大人外出的時候,遇上了他們。」
「他雖然有些武藝,但雙拳難敵四手,護送著蒲大人回來之後就傷重不治去世了。好在蒲大人只是受了些小傷,平安無事。」
「那,那些賊人呢?」
「當然是處死了,」陶硯道:「謀害朝廷命官,有一個算一個,通通都被抓了回來,秋後問斬。為此,蒲大人還上書朝廷,狠狠地把風氣治了一頓。」
「不過這都是後來的事了。」
「蒲大人是個好官,我爹死後,蒲大人感激爹救了他,於是除了縣衙發的那筆撫恤銀子之外,還把這座宅子送給了我們家。在他還在任上的時候,也時常讓蒲夫人打發管事嬤嬤來家裡看看。」
「還考較過我學問呢。」
「就是我讀書不行,讓他老人家失望了。」
「後來蒲大人即便是調任到了別的地方,每年也會打發人來一次,每次都會讓人送滿車的禮。」陶硯感慨,「若不是他老人家看顧,我們家的日子不會這般順利。」
「如今他回來了,我們很該過去拜謝。」
「是應該去拜謝。」
蒲家對陶家,那真是當恩人般走動了,柳二丫覺得她婆婆說得對,別的不說,讓蒲大人看看陶硯現在出息了,也能讓人家寬寬心。
不過眼下人還沒到呢,陶家也就繼續過著自己的日子。
五月一來,天便漸漸地熱了起來,柳大河的六十歲壽辰也到了。柳二丫她娘金氏特地過來說了一回,讓她記得騰出空閒來,到了正日子大家都要回去。還要二丫記得做兩雙鞋,她是孫女,兩雙鞋、兩斤肉、再提兩包點心,便是很體面的壽禮了。
六十大壽,那是人一生裡頭最重要的幾個日子之一,在柳家村,過了六十大壽的就都是老人了,以後就只干一些輕省的活。
享子孫福了。
所以柳家上下很是重視,五月十五這一天早上,不但在縣城的柳樹根、柳二丫等人都回去了。柳大姑和姑父以及表哥表嫂們、兩個姑婆及他們的兒子媳婦、招娣來娣一家以及其他的親戚們,濟濟一堂。
親戚們都是附近村子的,就是柳大姑也住得不遠,所以都稍微聽說了柳二丫在碼頭開了家店鋪,供人租住的事情。
這會兒遇上了,便都打聽起來。
「二丫,聽說你那屋子住一晚上就要八個錢?」一位表舅問道:「在我們鄉下,屋子多得沒人住呢,那麼一處旮旯地方,就要收八個錢啊?」
柳二丫回答:「是啊,只要八文錢,住一晚上比客棧便宜了兩文錢呢,再給一文錢早晚還有兩頓熱水,我爹親自燒的。不給也不要緊,井水管夠。那地方比人家客棧的上房那是比不了的,好歹比十幾二十人的通鋪強些。」
「我爹用好木頭,每間屋子都鋪了兩排床呢。」
「一天八文錢,那一個月就兩百多文吶。」一個表嫂板著手指頭數,「靠著那些屋子,二丫你一個月便能掙十幾兩銀子。」
「這麼多啊!」
「二丫你發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