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頁

2023-09-30 21:22:44 作者: 三春景
    另一個,安息人又怎麼願意將商路分享給羅馬人呢?

    是當中間商不香了?還是日子不好過了?非要做這種事!

    現在,不用再走陸路了,直接走海路去東方!雖然海路也有海路的風險,身為海洋文明下誕生的民族,他們深知海上可能遇到的種種,但正是因為了解,才知道其實也不是那麼危險。

    至少沒有陸路那麼危險!

    而如果想要走海路去東方,就得藉助漢人的船隻了。在這一點上,羅馬人是有些羞愧的,因為他們自認為是海洋民族,但首先打通東西方海上之路的並不是他們,而是東方的、並不擅長造船和遠航的『漢』。

    雖然意識到東西方貿易大有可為之後,羅馬也嘗試造出東方那種能適應遠航的船隻,但這種事情不是一日之功,技術儲備、工人儲備都是問題。再加上航路不是說知道人家怎麼來的就能立刻揭曉答案,一路上的洋流、風向、補給點、暗流、珊瑚礁…太多的東西需要了解了!這也是慢慢從能弄出來的。

    他們倒是想找到漢人直接弄到現成的,但大家都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弄出來的東西送人!

    所以,至少現階段,對東方感興趣的西方人還是只能通過東方人的船隻和商隊去傳說中的東方國度。

    具體的也不難,去東方人的駐地登記就行。普通人得付船票錢(一張船票還包含了在船上的生活費),但是學者有優惠,只要願意去就能上船,不收錢的。

    倒不是說這些學者去了大漢就能留下來,但哪怕是有一些學者願意旅居個幾年,幫助東西方文化交流,這筆買賣也是大賺啊!

    因為這一措施,羅馬的學者們對大漢的印象更好了…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崇拜知識,會優待學者的民族。

    本身羅馬人被希臘人認為是沒文化的民族,羅馬士兵魯莽殺死正在思考的大學者阿基米德,這個故事簡直都成了段子了!到現在,希臘人還用這個來說明羅馬多沒文化,多不重視知識。

    羅馬人自己也很懵逼啊,雖然打仗的時候阿基米德幫助設計的武器給他們帶來了麻煩,但羅馬的高層並不是沒有政治智慧的人。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事後就算是把人殺人也沒什麼用。相反,留下人來,不僅有一個好名聲,還說不定能收為己用,這不好嗎?

    然而,這沒什麼用,魯莽的士兵哪裡知道誰是著名學者啊!發現這人這麼不配合,那就咔嚓殺了唄。就因為這個,羅馬被數落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就像暴發戶總會竭力地靠近文雅,羅馬人原本是比較尚武的,在文化領域肯定是遠遠比不上希臘的。這會兒既然已經征服希臘了,那自然是要在文化上好好提升一番了。

    這麼些年下來,說實在的,在文化上的成果並不少!羅馬的學界並不比當時的希臘差到哪裡去!最多就是大家的方向與品格有一些差異。

    這樣一來,羅馬也就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氛圍!文人麼,總是很看重『尊重』這一點,給了他們面子,他們一般也就願意說好話了。陳嫣的商船給羅馬學者不同的待遇,行為上也十分尊敬,還定期資助一些比較窮困的學者,資助羅馬本地的學校(其實是為了搞好關係)。就算不打算去東方的學者,也願意給東方說好話。

    可以說,現如今正是羅馬對東方最友好的時期了。無論是政界,還是學界,抑或是普通人中間,對東方的印象都空前的好——今後也不可能更好了,因為東西方交流逐步增多,很多原本沒有暴露出來的問題必然會有所顯現。最糟糕的可能,雙方成為商業競爭上的對手,說不定還會敵對起來呢!

    陳嫣坐上一種羅馬特有的轎子,就是肩輿。但是比羅馬的一般肩輿要華麗很多,上面用粉色的輕紗裝飾籠罩,還用水晶珠串垂下來,既能亮閃閃地好看,又能碰撞出清脆的聲響。

    這肩輿有十六個人來抬,坐的地方很寬敞,布置著華麗的絲絨、軟墊,坐陳嫣和如意母女倆綽綽有餘——實際上,按照此時羅馬的流行,還可以旁邊站一個打扇的女奴,腳下安排一個捶腿的奴隸…

    「看看,今夜是哪兒來的客人?」這個時候已經有夜色了,不少羅馬居民聽到動靜,打開了臨街的窗戶。看到仿佛是長龍一樣地火把隊,大為驚訝。覺得今天的場景不同尋常,這是只有節日慶典的時候才能看到的景象呢!

    羅馬人本身又是很愛湊熱鬧的,看到這種景象就更容易有各種聯想了…事實上,此時的羅馬正強盛,來拜訪羅馬的外國大人物也有不少!但難有這種排場的。羅馬人民倒是希望真有特別有名氣的人物來,這樣就有可能開慶典,至少得有個□□,舉辦幾天的戲劇表演吧!

    另外,這幾天也會有更多的閒話可以說——關於這位外國大人物的…世界人民其實同樣愛八卦。

    有清楚這件事的人高深莫測地笑了笑:「那是黑夜轉為白日的第一道光,歐若拉來了。」

    第374章 凱風(5)

    陳嫣在羅馬停駐的這段時間過的非常愉快, 按照此時的說法, 她受到了神明一樣的招待。

    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直接談生意。有些東西東西方是相通的, 熱情款待客人,等到『時機』差不多成熟再談其他,東方有這種傳統, 西方世界的人當然也有這種意識。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