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頁

2023-09-30 21:22:44 作者: 三春景
    陳嫣想到信上說的,有很多羅馬的書籍、羅馬的植物一起被弄了過來,就滿心歡喜。這些去羅馬的人並不能翻譯羅馬的書籍,植物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其價值,所以帶回來的東西在信上也說不清楚,一切只能等陳嫣親眼看到東西再說其他。

    然而就算是這樣也足夠陳嫣樂了!因為就算陳嫣還什麼都沒有看到,也能夠推斷出有不少有價值的東西…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哪怕是沒有人類文明的地區,都很少是沒有任何有價值的事物的!

    只是一種『特產』,說不定就蘊含了極大的價值!

    而像羅馬這樣已經有了相當人類文明的地區,產出只會更豐富!就算商隊錯過了一些東西,帶回來的好東西也不會少。

    「有許多羅馬先賢的書籍,另有一些羅馬的花木、稻麥、蔬果種子、幼苗…」陳嫣說起這些的時候,心裡已經在算計著如何開發出這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了。

    書籍首先要進行翻譯…她自己並不懂此時羅馬使用的拉丁文,而在這個時代想進行這方面的學習也非常困難。直到三四年前,海運號在西亞那一塊搞到了不少希臘、羅馬奴隸,其中甚至有一些知識分子,這才有了轉機。

    這些人被送到了不夜,除開死在路上的,也有幾十個人,其中學者十幾個…都是戰爭淪為奴隸的,原本他們能成為學者,至少都是自由民階層了。

    這些學者,以及其他奴隸中有語言天分的,在路上通過海運號僱傭的中亞『舌人』,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漢話。來到不夜以後,繼續進行語言上面的教導,如今大多數都能說漢話、用漢字了,至少日常交流和書寫沒問題。個別厲害的甚至和一般的大漢讀書人沒什麼兩樣,只是口音什麼的可以聽出是外國人,但是無傷大雅。

    這些人可是陳嫣的寶貝!一方面,日後還有從羅馬來的學者、工匠等陳嫣需要的人才,就得靠他們教學語言了。另一方面,翻譯希臘羅馬的書籍,也得靠這些人。

    當然,陳嫣也有打算讓漢人向他們學習他們的語言文字,現在正在做呢!只不過除了海運號的人以外,一般人對於學習這個興趣真的不大。學這個花費的精力多,有這個時間不如去學點兒別的,得到的回報可能更多。

    無法,陳嫣只能讓一些年輕的奴婢去學,這些人自然是陳嫣說什麼就是什麼。

    陳嫣自己也有學習 ,只是學的非常不順利,她本來就對『外語』有陰影啊…只能說,陳嫣最近有一搭沒一搭學著,總算沒有完全放棄。

    劉徹聽陳嫣說這些,本沒有將其當回事,聽起來就不是什麼重要的東西。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有些植物的種子、幼苗還真不能小看!他這個時候就想起了陳嫣弄的棉花!

    此時,距離棉布出現在大漢不超過十年,棉花也是差不多的,而棉花真正成規模經營,更是時間很短。然而就是短短几年功夫,棉花卻有了席捲之勢。

    整個齊地在陳嫣的影響下,大量的田地都種上了棉花。事實上,如果不是為了保證糧食供應,說不定棉田會更多!畢竟只要不傻的,都能算出棉田比糧田要賺錢!或許自耕農、小地主還要考慮自家吃飯的問題而種糧,但對於大地主來說,逐利是必然了,這事兒根本沒得考慮啊!

    而這股種棉花的風潮還在迅速南下,在徐州、揚州不少郡縣都紮下根來了!如今青、徐、揚三州最好的生意之一就是種棉花,基本上是產多少就能賣多少。今年的棉花才收上去呢,棉花商人就來下來年棉花的定金了!

    在這上面也是陳嫣開了個頭,當年她最開始在收蠶絲等生意上用上了給定金的策略,大家不得已,也只能跟進,不然的話就絕對競爭不過她了。不過真的用上給定金的策略後,他們也漸漸體會到了這一招的好處。比如,定金在降低了生產者的風險之後,其實也降低了他們的風險,還讓他們對來年的供應量有了更具體的預估。

    另外,這也算是給生意製造了一個並不算低的資本門檻,出不起定金的商人,基本上就被攔在門檻外面了…而這對於事先已經占好位置的商人來說就很安逸了。

    在這上面,人類也是逃不過『真香定律』的。

    後來,這種下定金的方式延續到了不少領域。而且現在的棉花供需就是典型的供不應求,為了收到更多的棉花,保證不會被別人搶走自己的『供應商』,下定金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徐州、揚州這些地區,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整體來看是地廣人稀,應該不存在人地矛盾。如果不考慮到越南方的地區發展程度越低這個問題,他們可以說是過的很舒服了,至少比中原地區的農夫過的舒服。

    但事實並不是如此,徐州、揚州其實是地少人多的代表。

    這是因為這些州看起來地盤非常大,然而實際上已經開發的地區很小!絕大多數人都聚居在極小的、已經開發的比較成熟的地區,這樣看來,人均耕地就很有限了,特別是更南方的揚州,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之前做甘蔗種植園的時候,因為甘蔗利益的推動,北邊的有錢人和南邊一小部分土皇帝聯手推了一波甘蔗園,開發了一批未開發的土地。土地開發之後就想辦法弄人過來種甘蔗,一般都是奴隸和破產農民。

    然而奴隸和破產農民始終是少數,這些人還在本地居民身上想辦法。相比起背井離鄉的中原地區百姓,僱傭本地百姓是既經濟又容易進行的操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