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頁
2023-09-30 21:22:44 作者: 三春景
「是有些不易…且朝廷也不好只為了編書養著這些人!」陳嫣可比劉徹更深諳充分利用勞動力的道理,當即就道:「不若陛下重辦太學吧…嗯,太學要擴大一些,收幾個、幾十個學生太小家子氣了,開始先收一兩千個,日後再酌情增加。這些請來的名士平日編書之餘,就在太學教導學生。以重辦太學的名義,便可用朝廷詔令徵召這些名士了…這些太學生還能幫著編書…做不了要緊的部分,那些勞心費神的雜事就可交與這些年輕人!」
陳嫣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不僅僅讓編書的名士有了正規編制,還順便找了一大堆廉價,甚至不要錢的勞動力!雖說不是不可以給編書的名士創造一個編制,比如建立一個翰林院的機構,大家都安排進翰林院。但新設立的,哪有有本而來的值錢?
太學就不同了,太學是古代華夏最高學府!太學這個名稱起源於西周。總之,就是來頭很大!
不過一直以來太學的規模都很小,其培養的人才也只是一個補充,象徵意義可能大於實際意義。不過不管怎麼說,太學也算是『先王德政』了。在這個年代,知識分子都是崇古的,在他們眼中,這個世界最好的時候就是先王時候了。
所謂先王時代,就是堯舜禹時期…西周也不錯,次之吧。
這個時候搞太學,至少一幫讀書人是會舉雙手贊成的——本身『教化』就是諸子百家都不會反對的,再有恢復古制的光環在,誰反對,誰就是整個學術界的異端!
而請這些名士給太學學生講課,恐怕除了一些老的不能動的,都會欣然前來吧。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只是榮譽,更是有實實在在的利益的!
畢竟這可是『大太學』,而不是規模很小的那種。這種規模的太學,基本上就將未來的知識分子精英給壟斷了!這個時候誰的學術思想影響了這些年輕人,誰就擁有了全世界!
劉徹都有些跟不上陳嫣的思路了,之前還好好地說著編書呢!這會兒又說起太學了…話說到底打算做哪一個?難道要兩者都做?
陳嫣將自己關於太學的構想和劉徹敘述了一下。
其實也不複雜,太學可以走學年制,是四年制還是五年制,還是六年制,這都是可以商量的。而這段時間內,各郡縣推薦來的優秀年輕人就可以在太學學習!當然,太學也不是那麼好混的,得考試!考試不合格得補考,補考不過關得重修。
如果在學年滿了之後學分沒有修夠,就得延遲畢業。延遲畢業並不代表無法畢業,但優秀畢業就離他們非常遙遠了——根據太學學習期間的每次考試表現,以及最後的結業評價,有些人可以是甲等畢業,有的人就只能是乙等畢業,甚至丙等畢業了。
這個是有比例的,甲等畢業只有百分之十的人,乙等畢業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就是丙等畢業!
甲等畢業的可以評優秀,而需要延遲畢業的人,顯然只能被打入最低的丙等畢業。
「各郡縣每歲皆有薦人之名額,須得年紀不上二十歲未及冠,兼聰明秀才者才可!」陳嫣補充了一下地方推薦名額的規定,也沒有搞的太複雜。
不是她不知道科舉制,偏偏要搞弱點很多的推薦制,而是這個時代,想要組織起科舉考試,這太難了…以現在的讀書人規模,也沒有那個土壤。
「唔…若是名士,也有推薦名額!只要太學博士諸人覺得此人有推薦秀才資格便可!」
見劉徹聽的仔細,陳嫣微微一笑:「若是此事成了,陛下再不用憂心缺少可用之才!」
這也算是此時官場上的弔詭之處了,一方面,想要做官的人到處都是!另一方面,劉徹總有人不夠用的感覺…說到底,太多人都是湊人頭的,合劉徹用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陳嫣規劃中的太學制度相比起舉孝廉,同樣是推薦,卻是有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規模,舉孝廉制度送來的人才質量非常高,像公孫弘就是這一制度下的產物,然而規模太小,對於急需用人的皇帝來說也就是聊勝於無罷了。
而太學,只要做到三千太學生的規模,就可以每年穩定提供數百上千的人給朝廷了。到時候別說是重臣,就是一些普通官員也會擁有極高的素質!
更重要的是劉徹聞弦音而知雅意,哪能不明白陳嫣的隱藏台詞——這些人送到長安來接受教育,雖說具體教學工作有名士負責,但哪能在教學安排上甩開朝廷自己干呢?所以很利於劉徹在其中帶私貨!
總之,他可以更簡單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劉徹聽著陳嫣特別強調太學生如何畢業、評定等級,忍不住笑了起來:「這些太學生可別想輕鬆了。」
此時還沒有這些『太學生』呢,劉徹這句話其實就是表態…陳嫣已經完全說服他了!
對於劉徹的說法,陳嫣不置可否:「自然是別想輕鬆了!這等太學生未來都是國之棟樑,是能做官的!做官意味著什麼?陛下是再清楚不過了!這意味著改換門庭、意味著人上人!為了這,吃苦難道不是應該的?」
「若是這苦都吃不了,要他們何用!」陳嫣說的冷酷又堅決。
對此劉徹當然是舉雙手贊成,畢竟按照計劃,這些太學生都是要給朝廷做事的!那當然是越優秀越好。至於為了這優秀要付出多少,那只能說你不願意付出,總是有人願意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