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頁
2023-09-30 21:22:44 作者: 三春景
《春秋》既然是儒家經典之一,自然少不了古往今來的名家做注。所謂做注,其實就是闡釋自己對經典的理解,對經典進行解讀…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夾帶私貨了——並不是所有的學者都是老老實實做注的,實際上如果是老老實實做注,一個學派很快就會沒落下去。
大家會去解讀經典,使之能往當今的情況上套,解決現在的問題。有些完成了邏輯自洽,這就算是成功。而有些沒有,經不起推敲,最終也就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對《春秋》做注的有很多,所謂公羊學派最早就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對《春秋》的一種解讀。一開始只是口頭流傳,因為他的解讀很有道理,能說服人,不少人都來學這套解釋,形成了最早的公羊學派。
這個時候公羊春秋已經有了些名氣,但真正的公羊學派人卻不多。因為那個時候流行精英教學,即使是儒家這種有『有教無類』傳統的諸子百家,在收學生的問題上也比較嚴肅。
另外,也是因為那個時候傳播太不容易了,傳播出去又要真的吸引人來,這更不容易。總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吧,公羊學派一直人丁單薄。
而公羊學派的潛力是什麼時候迎來總爆發的?這裡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胡毋生!正是他和公羊壽一起整理了原本口頭流傳的《公羊春秋》,記錄在竹簡布帛上!
這有兩個好處,其一,經過整理的《公羊春秋》更加嚴謹,更加規範,原本一些有問題的部分都得到了解決。其二,這為之後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口頭傳授,就算是記憶力再好,只要不是裴英那樣的超憶症患者,都容易產生遺漏、錯誤之類的問題。而且,能夠記下大部分內容的學生又有幾個呢?如果連大部分都記不下來,將來再傳學生,這個問題只會愈發棘手!
或許用不了幾代,《公羊春秋》就會在流傳中只剩下一鱗半爪,說是公羊學派,實際上早就名存實亡了!
而一旦形成了文字記錄,這就等於是有了一個規範,一個正統。將來大家可以傳抄,流傳過程中有了什麼錯誤,也可以通過這個正統糾正過來。
通過傳抄形成文本的《公羊春秋》,再加上公羊學派運氣好,內部出現了幾個出色人物…這才有了如今公羊學派的大好局面!
董仲舒自己是親眼看著公羊學派這一路走來的,焉能不知道方便傳播對於一個學術思想、一個學派的影響?實際上,當他決定遠離官場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家著書,正是因為他清楚,這種形成文本、可以被傳播的特性有多麼重要!
而現在出現的白紙,分明是學問傳播的一次大變革!竹簡和白紙差別實在是太大了!在竹簡為書寫材料時,形成規定文本只是起一個規範作用,方便了傳授和學習。而白紙,輕輕巧巧的一疊就足夠將整部《公羊春秋》抄下了,利用白紙,任何一種形成文本的學問都可以做到快速開花!
這個時候的士子進入諸子百家任何一家,說困難也困難,說容易也是真的容易。困難是拜師難,做學問難,人前真的敢於自報家門,並且覺得自己撐得起學派的榮譽的人很少。容易則是在於,其實根本不用拜師,回頭自己不知道從哪裡學了小半部《詩經》就敢說自己是儒門子弟了。
而《詩經》也和《春秋》一樣,不同的解釋可以形成不同的學派,後世很清楚的毛詩、韓詩、齊詩、魯詩四大學派,這個時候都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學了小半部詩經的傢伙,再了解一點兒四大學派任一一家的一點兒皮毛,也能混個毛詩門下或者魯詩門下之類。
隨便麼…就是這麼隨便。
當事人若是沒有出頭成為大人物,誰會去追究這麼點兒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小事?而如果當事人成為了大人物,這些學派恐怕巴不得認下這個孝子賢孫呢!大家對於這種事一向是很有默契的!
所以,一旦有了某個注釋版本的大規模流傳,甚至都不需要老師,某個學派就能夠迅速收穫大量弟子。是的,這樣的弟子並不規範,質量更是很難說,但一旦數量達到一個程度,力量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用規範的說法,這就叫做『人望』!
所以在看到白紙、了解白紙之後,董仲舒就寫信給自己的幾個學生,讓他們來長安了解一下情況了——雖然臨淄那裡也有造紙作坊,但董仲舒又不是讓自己的學生來學造紙的,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他更想弄清楚處在核心之中的人是什麼意思。
天子將造紙術牢牢捏在手裡,除了少府,唯一掌握技術的就是不夜翁主…呃,雖然少府的技術其實也是來自不夜翁主。總之,這樣處理其實就等於是將白紙掌握在了自己手裡,其他人想要少量地買進白紙可以,但真正想要做大事,自己生產白紙,那是做不到的。
為什麼天子會這樣做,是有自己的打算嗎?比如想要借白紙的好處扶持起自己看好的學派,成為一股新的力量?
這些大佬總會想的比較多…他們不知道,最開始只是劉徹想賺錢而已…至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
另外,其他人是真的無法染指白紙製造業了嗎?很多人都很不甘心呢!白紙可不是一般的生意,它可以成為學術界的彈藥!學術界的人或許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傾向去經營紙業,但是支持他們的金主可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