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頁

2023-09-30 18:32:00 作者: 漫愈
    幾個船員正暢想著自個兒帶著父母妻女來,到時候大包小包的購物揮霍,再帶著兒子女兒玩玩商場裡的套圈投壺,不知會收穫多少艷羨,便見一男子帶著一家人拎著大包小包的走了過來。

    「哇,大兄好厲害,大兄,我們下月還能來這處嗎?」

    「來,」拎著許多東西長相憨厚的男子回頭道:「下個月大兄領了工錢就帶你們來。」

    「不用了,太費錢了。」家裡的老人都是一樣的心思。

    一個五六歲的小娃抱住老人的腿撒嬌道:「不嘛不嘛,來嘛來嘛!」

    老人家還沒有表態,身旁一長相有些潑辣的婦人便道:「來,不止是下個月,過兩日婆婆你就得過來一趟。」

    「啊?」老人家沒有被媳婦拿了主意的惱怒,只是訝異。

    婦人有些刻意的放大聲音解釋道:「如今阿忠和我都進了水泥廠,大妹進了紅福記,連公爹都考了試去拉車,家裡就您一個人和幾個孩子,哪裡顧得過來,再說買的又不是旁的什麼東西,都是家裡用得著的油鹽米麵,魚肉蔬菜,還有咱們大寶的筆墨紙張,您說說這些哪一個省得?」

    附近聽見的人都笑著羨慕道:「哎喲,老嬸子你家裡這樣的情況,你就是天天吃住在玉環樓也受用得起啊。」

    老人家笑得露出了豁牙,兩隻眼睛眯成了一條縫,擺手道:「那還是不行的,過日子還是得節省著些。」

    婦人卻挺著腰杆抬著下巴道:「反正我和大妹是沒工夫在家做飯的,我們得養足精神好好做工,說不定都能分到職工房呢,可不能被這些雜事耽誤了,婆婆您也別想著去種地,您要是把自個兒累壞了,咱們更得耽誤事兒。」

    聽到房子,老人家笑著連連點頭,應道:「你放心,我肯定不讓自己累著,不給你們添亂。」

    說話間,船夫們和他們已經交錯而過,隱隱還能聽到老人家問媳婦,「哎喲,咱們這梨是在哪一處買的來著,還有大寶的紙,哎喲,這裡太大了,我給轉暈了,要不咱們走下去,我再記一記,我怕我後頭來尋不著。」

    接下來是婦人大嗓門的聲音,「拎著這麼多東西呢,走下去多累啊,咱們就坐天梯下去,梨是在二樓買的,紙是在四樓,沒事兒,您自個兒多來幾趟就熟了。」

    「欸欸欸。」老人家笑著連聲應道。

    一家人說著話已經走遠,幾個船夫還能看到聽到兩旁商販的羨慕,「這家人可真發財,一家裡頭出了三個工人,還是水泥廠和紅福記的。」

    「加上那家裡的老頭子,一家七口,四個掙銀錢的。」

    「嘖,難怪那婦人這麼財大氣粗。」

    幾個船夫聽著話沒忍住回頭望了一眼,這裡的工人竟然是被人如此艷羨的存在,能帶給自個兒的家人如此的體面風光。

    一個船夫沒忍住,尋了一商販問道:「那水泥廠和紅福記的工錢很多?」

    商販點頭,「多,一進去一個月就至少一兩銀子,這還是剛起頭的時候,往後還要更多,還要幫著存啥養老錢,家裡的兒子女兒都可以到廠里的學校讀書,要是乾的年份夠久的還能分房子呢!」

    「一兩銀子啊。」船夫神情複雜的重複了一句。

    「多謝您。」船夫謝了商販的告知,繼續往前走,只是像是揣著心事,步子慢了許多,而且不止是他,其餘的船夫也不知想著什麼,走得很慢。

    直到走到了長廊上,日光明晃晃的照下來,一個船夫才回過神來催促道:「走,趕緊的,玉大人和葉三爺還等著咱們吃席呢。」

    同行的船夫趕忙加快了步子。

    若說他們這些個走丙號樓的只是瞧見了台州百姓的生活,瞧見了台州百姓對工人的態度,生出了些許羨慕和嚮往之情,生出了強烈的我上我能做得更好的衝動,和一種俯視的優越感和激盪;那走戊號樓的船夫感受到的就全然是仰視了。

    戊號樓是什麼,是金縷記啊,金縷記的那些個貴重的皮具手錶的擺放布置,是即便放在京城裡都足夠叫人驚艷而讚嘆的存在,更遑論一群常年出海,在廣州府其實還是生活在底端的船夫們了。

    這台州府這氣派,雖然如今城裡頭還沒有發展起來,可瞧這氣派,他日未必就比廣州府差了。

    一眾船員通過不同的路逕到達摘星酒樓後,心境又各有不同。

    經過戊號樓的船員對摘星樓金碧輝煌的布置已經接受良好了,但從百貨商場走的船夫卻是又被驚了一場。

    這地方,這柱子上竟都是真的金真的玉!

    那窗簾,那是絲綢吧,沒錯,那一定是絲綢的光感,裡頭那層是棉紗,那綁著窗簾的綁帶,那、那是號稱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緙絲嗎!那每條綁帶下頭也都墜著玉!

    這一處還僅僅只是大堂!

    呼----

    台州竟然富庶至此。

    玉大人在此處為他們接風洗塵,玉大人待他們竟如此厚重。

    雙方借著上樓去太白廳的工夫彼此交換了信息,等行到太白廳時,心情又變了一變。

    其實這場宴會除了為他們接風外,更主要的目的是留下他們,這事兒玉格知道,他們也知道。

    當初葉三明到廣州府招募船夫,給了一個月足足十兩銀子的工錢,然而工錢給得再高,他們當時對葉三明不熟,對台州也不熟,當然不願意隨一個生人背井離鄉,所以當時只簽了一年的契書,如今只差三個多月就到期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