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2023-09-30 05:10:32 作者: 八月的四方天
    時亦兩人聽後,再看向這些書籍的目光已經變得不同,且不說大儒宋陽明所藏書籍的珍貴,單是張士宏一生所學,大半輩子的書籍批註在讀書人眼中就已經是無價之寶了。

    尤其是對於時亦來說,他基礎本就打的極牢,在讀書上的缺點就是這種對讀書的感悟和理解,這些年他雖也有過私塾師傅講解文意,但一來那些老師的水平有限,二來他們講解水平不高,因此時亦一直有種難有寸進的無力感。

    此時看到這些藏書,知曉了張士宏的好意,他倒是真實的對眼前的這位老者有了發自內心的感謝。

    他與宋元互相看了一眼,心甘情願的朝著張士宏拜了下去,「多謝張師授書之恩!」

    「快快請起,快快請起。」張士宏連忙扶起兩人,卻又有些擔心的道:「先說好,這些書可不是送給你們二人,只是借閱,你們可不能打它們的主意!」

    一句話頓時讓師徒情深的氛圍一掃而空,時亦有些忍俊不禁的說:「自然不會貪圖老師的書本,老師勿要擔心。」

    宋元也道:「能有幸借閱以是萬幸,學生自當感恩。」

    「哦哦。」張士宏放心的點點頭,「那你們先自己看看吧,我再去教訓家訓子凌他們兩個小子,有些事真是越想越氣!」

    張士宏說完起身踱步離去,時亦與宋元也才稍稍放鬆一瞬。

    今日之旅對他們來說未免變化太多,兩人同時嘆了一口氣,在屋內的椅子上坐了下來。

    從書本的歸置可以看的出來,這些書的歸置,與景朝科舉的科目「經義」、「論」、「策」三者相合。

    景朝初年,進士科考試多以帖經、墨義和詩賦為主。但弊病頗大,導致考生多注重聲韻,而不求詩詞內涵,而明經考試又只強記博誦,不考慮其義理,導致所選進士,「才華橫溢」卻學而無用。

    因此,歷代大景皇帝對科舉幾番整改,取消了科舉詩賦、帖經、墨義的考察形式,專以經義、策論取士。

    所謂經義,是以經書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策論,應試者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

    這種考核方式,更強調了科舉取仕的實用性,因此在景朝持續多年。經過歷屆科舉之後,考核經義的書籍也已確定。其中,以《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此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兩人只簡單的翻了一本,時間就到了下午申時。

    門外,有小廝敲門而入。

    時亦從書本的內容中脫身而出:「何事?」

    「時少爺,已經申時了,我家老爺讓我來接您去孟府。」

    時亦有些意外:「現在麼,師傅不留下來用飯?」

    「對,老爺說想與您單獨多聊一些呢。」

    「好。」時亦把書合上。

    宋元朝著時亦看了看:「去吧,等晚上回家再聊。」

    「好」,時亦點點頭,就跟著小廝來到了張府門外。

    從張府到孟府,中間只隔了兩條大街,因此不過一刻鐘功夫,時亦就已經坐在了孟子凌的居所里。

    這居所和他見過的其它房間風格大不相同,單單三四間屋舍座落在一片竹林之中,房內蘊藏著絲絲涼氣,四面門窗皆用白色油紙封閉,透光性極好,整個房間明亮又寬敞。

    「不必拘束。」孟子凌跪坐在時亦對面,在他們中間,一個精巧雅致的小爐子,正溫煮著茶水。

    「我素來不喜旁人打擾,所以這裡離府中其他屋舍相去甚遠,平日也不會有人過來,你以後可以安心在此看書。」

    時亦點頭:「是,師傅。」

    「你坐,為師先去給你拿點東西。」孟子凌突然又站起了身來。

    「好」,時亦再次點頭,在孟子凌走後,他又對著四周仔細打量了起來。

    屋內擺設整潔,除了自己中間的這一處薄毯和靠東牆的一個木桌之外,只有四周牆壁上掛了一些竹笛和木琴,一眼望去,一覽無餘。

    雖然擺設極簡,但卻又很奇妙的給人一種幽靜自然的感覺,時亦搖頭笑笑,可能是物似主人形的原因,這屋子也似孟子凌那般灑脫超然了。

    「嘩」,木門被打開的聲音,孟子凌拿著三四本書走了過來。

    「你可好奇,我為何能在十六歲考中舉人?」孟子凌一進門就開口問到。

    他自顧自的在時亦面前坐下,然後把書本擺放在了兩人面前。

    時亦坐的端正:「願聽師傅教誨。」

    「這裡只有你我師徒二人,不必拘束,隨意一些即可。」孟子凌笑道:「我雖天資聰穎,在識記一道上也頗為擅長,但你要知道,若僅靠一些紙上談兵的功夫,想通過省試是絕對不夠的。」

    時亦並未接話,只是認真的聽著,等孟子凌繼續講下去。

    孟子凌略微點了點頭道:「你應該知道,我景朝科舉共有經義、策論兩道。州試時,雖也考些詩賦,但評判優劣,終歸還是要靠經義策論二道的。」

    「所以歷來,讀書人十分看重前人經驗,這也是各位大儒名家的書籍為何如此珍貴,而且多不外傳的原因。」

    時亦點頭,開口道:「這些和師傅年少中舉有什麼聯繫麼?」

    「這也是我今次想要告訴你的,經義一道,依靠前人經驗自然能進步的十分快捷,但策論一途卻變化極多,朝堂之事,天下之事,往往牽連繁多,怎能是用前人經驗就可以生搬硬套下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