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頁
2023-09-30 01:18:05 作者: 術小城
沈奇的意思是,咱們不走《Nature》的投稿系統了,直接發E-mail給他們的負責人。我以前都是這麼操作的。
哪個行業皆有超脫於規定之外的特殊人士,特事特辦吧。武俊強在英國待過一段時間,他被組織安排與《Nature》的負責人進行聯繫。
武俊強寫了封E-mail,收件人是喬治·布雷克,抄送沈奇。
「布雷克博士:
你好。
我是燕大沈奇科研中心生物實驗室的研究員武俊強,在我們團隊負責人沈奇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完成了一項基因方面的研究,論文稿貼在附件欄,請查收並盼回復。」
《Nature》是周刊,因而其發表科學新聞及研究成果的周期是非常快的。
這也是沈奇偏愛《Nature》的另外一個原因。
跟《Nature》相比,季刊甚至是年刊性質的數學期刊真的是太拖沓了。
這都什麼年代了,更新量才是王道呀。
量大管飽同樣適用於科學類雜誌的讀者群。
即便《Nature》的更新速度為行業最快,但從稿件進入
www.nature.com/submit系統,到稿件被正式接受,平均周期也有13個星期。
13個星期之後,如果作者的論文稿沒被編輯退回,那麼論文稿將進入審稿人評審階段。
如果審稿人過審了,則在7個星期之後,論文將發表於《Nature》上。
也就是說從投稿到發表,一篇《Nature》論文出現在大眾讀者眼前的平均周期為20個星期。
這是在論文質量非常高的前提下的平均值。
而一半的論文,在編輯這關就被直接咔嚓掉了,根本無法進入審稿人評審階段。
也有特殊情況,那就是《Nature》編輯部認為的重要論文。
重要論文通常會在收到稿件後一個月之內發表,目前為止,《Nature》的最快發表紀錄是5天,由沈奇的應用物理團隊保持。
英國。
《Nature》編輯部。
一如既往的繁忙。
和《Nature》讀者群的認知有所不同,《Nature》編輯部的工作人員並非都是50歲以上的大叔大媽。
實際上《Nature》編輯團隊的成員大多是年輕人,他們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大部分在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做過博士後。
《Nature》的編輯團隊在總編的領導下又分為兩個組,生命科學組與自然科學組。
喬治·布雷克博士是自然科學組的主編,他是美國人,在MIT實驗室做過博士後研究,今年也只有39歲而已。
美國人非常重視電子郵件。
你給美國人發手機信息,他們可能在第二天才會回覆你,也有可能永遠都不搭理你。
但你給美國人發一封電子郵件,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查收,並給予答覆。
布雷克博士在第一時間看到了武俊強發來的電郵。
布雷克博士主要研究物理和化學,武俊強這個陌生的名字,布雷克博士聞所未聞。
抄送欄的沈奇,則是布雷克博士的老朋友。
「噢,奇,你開始研究基因工程了?」布雷克博士點開附件的PDF《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沈奇的名字出現在了這篇論文稿里,以及五位看名字像是中國人的作者。
研究了一會兒《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布雷克博士並沒有完全看懂,但也不是一點都不懂。
論文摘要和總結寫的通俗易懂:我們團隊找到了一些基因編輯方法,並在大鼠身上做實驗,對大鼠的智商進行了有效調節。
「果然是基因工程的論文,這個事情交給馬特去做吧。」布雷克博士將郵件轉發給了《Nature》生命科學組的主編馬特·哈里斯博士,並回復沈奇和武俊強:
「奇,武,我已收到你們的論文,但很抱歉,我在生命科學領域是個門外漢,我無法對這篇論文做出任何有價值的評價。我的同事,生命科學組的主編馬特·哈里斯博士,將親自跟進你們的論文。祝你們好運。」
第712章 聽您安排
《Nature》編輯部生命科學組的主編馬特·哈里斯博士在當主編前就是主攻基因工程的學者,他收到沈奇團隊的《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後,花了一整天時間進行解讀。
「沈奇團隊的編輯方法比較新穎,但對於大鼠的觀察周期,是不是太短了?」哈里斯主編也是個專家了,他對沈奇團隊的編輯方法感到好奇,而對大鼠的觀察周期存疑。
對大鼠進行基因編輯,那麼研究者應對大鼠的全生命周期,乃至大鼠的後代進行觀察。
沈奇團隊觀察大鼠幾個月就寫出了這篇論文,是不是有點草率?
當然了,沈奇團隊在論文結尾也寫了:「本次實驗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下一階段會持續觀察實驗大鼠的各種指標,更加深入的研究SHANK3基因的運作原理。」
哈里斯主編陷入沉思:「如果是其他人,我不會把這篇論文給到專家去審稿,畢竟從基因組學的角度嚴謹考慮,至少應該觀察實驗鼠的一生,才能給出研究結論。但是,沈奇是大人物,他是三次諾貝爾獎得主,一次菲爾茲獎得主,他還是英國皇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這樣的大人物的論文,我想應該特殊處理。否則,得罪了沈奇,他今後有可能關照《Science》、《Cell》。」
在綜合性的科學領域,《Nature》的主要競爭對手是《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