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4頁

2023-09-28 16:32:33 作者: 一夢黃粱
    說到這,方正一看獨狼,這傢伙直勾勾的盯著方正身後,還在對他一個勁的打眼色。方正一愣,這傢伙在幹啥?

    方正下意識的回頭看去,只見身後不遠處不知道什麼時候多了一個人!此人頭戴逍遙巾、三台冠、海青色道袍,腳穿一雙對臉鞋。

    再看那一張臉,方正頓時愣住了,竟然是一名面容帶著幾分仙氣的女子!這竟然是一名女真人!

    方正知道,道士的穿著打扮和僧人差不多,都是很有講究的,無論是顏色還是種類,那都不是亂穿的,若是亂穿的,八成是假道士。

    早期道教對於冠服的規定也是極其簡單的,但是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服區別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確規定。書稱:「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具備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看道士,看他們的穿著打扮,能猜出個一二三來。

    這女真人頭戴九梁巾,這九梁巾前頂平斜如尾面,排有九疊,九縫。道教奉九為極陽之數,一切修行最終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徵道徒們對大道的嚮往。

    可見這位女真人是一位嚮往道家大道之人,不是一般的頑劣小道士。

    同時,這位女真人頭戴三台冠則表明她不是一般的道人,而是受過極戒的道人。更不能小覷。

    她穿的是海青色道袍,這道袍是道士平時做雜務時候用的,也是說,她現在還算清閒。

    最後她穿著對臉鞋,白色的長襪,長襪將褲腿包裹在裡面,這是為了防止進入殿堂的時候體垢落在大殿當。

    當然這些也不是他自己了解的,而是和樂天真人聊天后,他對道家的事情也起了興趣,沒事兒的時候查的。

    這些東西,都是在方正腦海電光火石之間一閃而過。方正知道,眼前這女真人雖然看起來柔弱、嬌美,卻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修行之人,應當尊敬對待。

    於是方正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貧僧一指寺方正,見過真人。」

    女道士見此,微微一笑,也雙手作揖還禮道:「原來是方正法師,貧道清淨散人。剛剛聽法師所言,法師莫非也對雕刻有所參悟?」

    真道士是真的好,雖然道士和和尚都差不多,很多時候都是需要自給自足的。但是道士終究和尚更加的出世,遠居深山,遠離人群,因此道士幾乎個個都有一身不錯的醫術,防身之術以及修房子、野外求生的本事。

    但是和尚不一樣,和尚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間,一個寺院有出世的高僧身居古剎不問世事,或者苦行僧人苦行天下。也有入世的僧人,這些僧人還沒有完全斷去凡俗煩惱絲,除了在寺院裡不能喝酒吃肉外,出了山門與常人無異。例如俗家弟子等……

    而這些人的存在,一來是供養寺院吃穿,二來也能讓僧人更了解的世人,從而在紅塵悟出大智慧。

    有人供養,自然有些本事會落下了。這個時候,還能去學學其他的僧人也少了。所以清淨散人也對方正有些好。

    第947章 荒山見活人

    方正看著清淨散人,發現她不僅僅是好,還有點小開心,那是遇到同行的開心。 想想這四周荒蕪的環境,再想想當年的自己,方正頓時對清淨散人的心情感同身受,那是久住深山遇活人的開心!如樂天真人說的,人,終究是群居動物。出世修身,入世修心,二者兼得方能證道。這一點,樂天真人方正走得遠,眼前的清淨散人似乎不如樂天真人。

    想到此,回道:「貧僧的確對雕刻有些了解。」

    「法師謙虛了,貧道這打磨手法,一般人絕對看不出來。法師不僅看出了端倪,還看出了裡面的東西,著實不簡單。貧道這道觀多年不來人,既然法師來了,不妨到前面去坐坐?貧道也想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這麼多年,變得怎麼樣了。」清淨散人微笑道。

    方正一愣,問道:「真人,聽你的意思,莫非已經隱居多年了?」

    方正眼裡的清淨散人也三十多歲,如果隱居多年,豈不是說她年紀輕輕將自己埋在深山老林里了?那可是女人花一樣的年紀,正經受著世界最美好的時光,無論是生活還是愛情,都是最美滿的時候,這個時候放棄一切入深山?這清淨散人恐怕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清淨散人微笑道:「已經隱居十年了,方正法師,這邊請。」

    一邊走,清淨散人一邊道:「這小君山地處偏僻,而且山也沒有什麼特產、礦產,山除了毛竹是灌木,經濟價值很低,老樹不多,但是風景還行……不過跟外面的名山大川起來差的遠了。所以,這裡一年也不見得有人山,這樣的地方,怕是也讓法師見笑了。」

    清淨散人說到這,苦笑連連,在她看來,這種破地方,方正這輩子估計都沒來過。同時也有點好,這和尚是因為什麼跑山去的。

    然而清淨散人此話一出,方正搖頭了,道:「真人不知,貧僧所在的寺院,那才叫鳥不拉屎,雞不下蛋的地方。真人這好歹是青山綠水,貧僧所在的地方,冬天大雪封山,根本沒人山。夏天艷陽高照同樣沒人。春天村民們忙著耕種依然沒人。只有到了秋收的時候,才會有人山看看,也只是登高感受下秋意而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