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2023-09-28 04:38:02 作者: 村中野夫
「比如著名的蘇三起解,發生在明代山希,但是這幕劇里的唱念可是地地道道的老京片子,其中反映的社會結構甚至官職也都是如假包換的清朝設置。」
「這也是為什麼京劇在當時幾乎成為流行文化,從王公大臣到走卒販夫都會哼哼幾句,也會「看著直掉眼淚」或「看的滿面通紅」。
「所以年輕人不喜歡,我想是因為它無法契合現代人的生活,無法形成代入感。」
「今天的大多數人更喜歡看電視劇,每天上班,大家可能會討論一下劇情啊、明星啊、八卦啊什麼的。這些可能更有共鳴。」
「所以,誰還愛聽京劇。」
嘩。
如果說前邊節奏還沒有那麼明顯。
可說著說著,洛一明這就更不像是做一期京劇的節目,而像是要批判京劇了。
PS:稍後還有一更,求訂閱和打賞,求月票!
第一百四十五章、梅葆九大師的演講(為大輝頭的加更)
「洛一明是要幹什麼?」
「我怎麼感覺他是要毀京劇啊?」
「不對不對,我覺得洛一明是要欲揚先抑,這小子總是不走尋常路,他的套路你永遠猜不透。」
「是呢,洛一明這麼一說,我倒對京劇的這期節目很感興趣了,實際上,要不是我閨蜜來,我真的提不起興趣的。」
……
台下的觀眾開始議論。
而洛一明的開場,讓梅葆九先生也知道了,為何洛一明要和他談那麼久。
為什麼洛一明一定要自己表態支持一下新京劇。
傳統的京劇,的確存在洛一明說的這些問題。
這個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在沒有電視,電影也很貴,相聲、快板、大鼓什麼的都不夠全面的情況下,作為當時覆蓋面最廣的大眾媒體,京劇變成了承載意識形態宣傳任務的最佳載體。
幾十年前,大家聚在一起是討論京劇的,劇情啊、唱腔啊、明星啊什麼的,各種花邊新聞,各種追星,圈內各種爛七八糟事兒。
跟今天是一樣一樣的。
自上而下的,大家都在推廣京劇。
無論是行政性的,還是自發性的,或者其他性質的,全民追捧的情況下,京劇在那個時代火了。
而從前的京劇,可不全是陳腐的才子佳人,它各種類型片都有。
就像是今天的電影電視,武打、刑偵、言情、戰爭、歷史、官場、驚悚,應有盡有。
那時的京劇也不都是墨守陳規的。
自己的父親梅蘭芳、還有其他名旦程硯秋、尚小雲都排過現代裝束的戲,一樣受歡迎,甚至還有取材自印度民間故事的舶來品京劇。
曲調音樂也是與時俱進的。
就說楊寶忠除了京胡一絕。
當年在現代裝束的戲裡還能穿西裝在台上用小提琴伴奏,曲調也都是新創的。
自己為何後來都是穿著西裝表演。
梅葆九先生,也是想要告訴現代觀眾,他也有一個時尚觀念,他也會創新京劇。
所以,以前的聽京劇,變成了邊聽邊看。
梅葆九先生也在表演上豐富了京劇的形式。
可縱然是這樣,洛一明還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京劇的問題。
現在那些傳統劇目,表現的角色,唱腔沒有一個能讓一個現代觀眾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形成代入感。
這是可怕的。
而現今,即使是資深票友,也大多沉迷於技法,沒見幾個能對作品本身表現的人物和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
這是悲哀的。
像洛一明說的,二十幾年前,那時的人們,他們寧願走好幾個小時的路,也要去看戲。
現在,哪裡還有年輕人會做這種傻事。
他們應該只會為了和女票看場電影,在售票門口排長隊了。
時代過去了,京劇沒落了。
雖然他不想承認,但洛一明的話,是讓他不得不清醒。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在那一刻,梅葆九先生決定,就幫助洛一明在這一期節目上,提倡年輕的京劇愛好者,去探索京劇新的表演形式。
或許,這才是真的挽救京劇的唯一出路。
在全場都在議論之時,洛一明還在講著:「比起別的曲藝來,京劇可能是最不幸的那一個。」
「同樣是時代都過去了,相聲還存活在小劇場裡,還存活在網絡視頻里,還能接地氣,還有好角兒、好作品。京劇呢?可能除了資深戲迷,年輕人很少看到聽到了。」
「就連春晚節目播到京劇時,可能也是大家的上廁所時間。」
洛一明果然開始細思極恐的主持了。
他一開始這樣,觀眾們就知道,這節目要升華了。
小高潮要來了!
「難道,我們的國粹藝術,我們的京劇就這樣沒落?」
「就這樣成為滄海遺珠。」
「難道我們的京劇藝術就真的代入不了年輕的我們?」
「至少……我很喜歡京劇,但我不覺得,我喜歡,你就一定會喜歡。我也不覺得,京劇是國粹,所以你明明不喜歡,還要去喜歡。」
「京劇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