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2023-09-28 02:26:45 作者: 龍應台
    龍應台認為,人和烏龜一樣,背著巨大的殼,即觀念上的框框。她的雜文警策人們重新審視背上那個習為以常、見怪不怪的觀念的殼,「觀……每一篇大致都在設法傳播一種開放、自由、容忍,與理性的對事態度」。出版者對龍應台的良苦用心也體悟得很透徹:「長久以來的歌功頌德,已使大多數人失去了批評建議的勇氣,傳統文化的因循,促使一般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龍應台努力點燃的,正是獨立思考、勇敢質疑、熱心參與的新觀念。」無怪乎,對著名原子科學家孫觀漢所說的「小腳觀念」、「小腳行為」,她的揭示是那麼尖銳,那麼嚴峻,那麼不遺餘力。客觀上,這是對魯迅先生改造國民性、倡導人道主義的歷史貢獻的繼承和延續。

    新文學運動後,白話文興起,雜文勃然盛行,名家輩出,佳作如涌。這三四十年間,雜文在台灣也久盛不衰。論其指向,大體分為社會批評和人生雜談兩大類。

    前者,率直、尖銳地揭穿社會缺陷,立懦敦薄,以促進社會改革。後者,由社會批評衍生而來,可能有較嚴肅的議論文學,也可能是幽默地閒談人生瑣事,但無不以議論的方式出現,以人類日常生活為主題。以社會批評見長者,柏楊、李敖等凌然卓立。以人生雜談專擅者,當然首推林語堂、梁實秋,臺靜農《龍坡雜文》的多數作品評說人生,娓娓道來,平實中見深沉。而龍應台不落窠臼,獨步健行,開了一條新路。「龍捲風」終究要隨時而逝,然而,龍應台在中國當代雜文史上書寫下的錦文華章永遠不會失卻它的光彩。

    一九八八年九月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