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2023-09-02 19:04:02 作者: 春江闊
因此,在正式開考之後,寧頌在草稿紙上寫道:「夫子之至道,曰忠與恕。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以及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洋洋灑灑三百字,意猶未盡。
若不是考試規定只能答三百字,寧頌恐怕能夠答更多。
答完了第一題,寧頌緊接著看第二題。
「博厚,所以載物也。」
毫無疑問,這是一道出自於《中庸》的題目,考題給了一句,整句除了考題那一句之外,還有「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這幾句看似在說博厚、高明、悠久,但實際上原文是講「誠」。
所謂「誠者,自誠也」。
後世中,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即認為《中庸》是在反覆叮嚀教人做事的道理。
《中庸》中,也將「誠」這一品質反覆討論,寧頌想了想,也從「真誠」作為切入點:誠者,擇善而固執者也。
真誠,再怎麼堅持也不為過,而做到這一點,是從選擇一個小事堅持下來作為起始。
由此寫下去。
寫完了兩道題,一早上的時間已經過去,到了這時候,正好是考院裡給考生們發第一餐的時間。
寧頌抬起了頭。
考院中的監試們臨時給考生們做飯顯然不現實,而且涉及到保密的需求,也不能從考院外購買。
因此,為了滿足考生們的需求,在鄉試開考前,考院中就入駐了一批軍士,稱為號軍。
一方面,這些號軍可以與胥吏一起負責伙食,另一方面,考慮到考生們有自炊的需求,也需要號軍們的幫助。
但話是這麼說。
就如同許多政策的出發點原本是好的,然而落實不到實處一樣。
無論供餐政策與號軍的設置,都是為了考生們更好的答題。
可問題是,在實行起來,由於一系列原因,並不能達到原先的效果。
比如,發放的飯不能吃。
寧頌盯著那半生不熟的、夾雜著砂石的米粒,看不出形狀的菜,胃口都倒盡了。
他自認為不是一個挑剔的人,奈何這考場裡發放的飯他實在是吃不下去。
若是吃了,恐怕後半場的題不用答了。
在號軍鄙視的眼神里,寧頌讓人將自己的飯收走,自個兒要了水,開始做飯。
在做飯之前,寧頌先將要來的水過濾了一遍。
他在考試之前關注過考院附近的環境,考院距離東省的繞城河很近,取水方便。
處於人力考慮,考院的胥吏們大概率不會捨近求遠,也就是說,考生們吃的水也大概率來自於這條繞城河。
而四月正是春耕的季節,農業活動頻繁,繞城河中難免被排入一些污水。
出於自己的安全考慮,寧頌先花時間過濾了水。
答題的效率比自己想像中的高,寧頌在這個間隙沒有選擇繼續答題,而是靠在牆壁上閉目養神。
太過著急,精神會受不了的。
有多少前輩由於太過焦慮,而受到號舍低矮環境的影響,得了「矮屋恐懼症」,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
考完之後甚至還會受到影響。
寧頌雖然覺得鄉試很重要,但還不到犧牲自己的健康的程度。
只不過,寧頌剛休息一會兒,就聽到了號舍外激烈的吵架聲——
因為飯食不能入口的緣故,有考生與號軍吵了起來。
不一會兒,監試也來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監試被吵得一臉懵,怕上峰責怪,他乾脆差了人將雙方分開。
「不想考就出去。」監試威脅考生道。
考生無法,只得回了自己號舍,坐下來低頭吃生冷之物。
寧頌圍觀了一會兒,見自己的水過濾好了,繼續做飯。
一頓飯吃飯,答完了最後一道題。
寧頌沒來得及檢查,就聽到了監試的聲音:「是否有人身體不適?」
聞言,寧頌抬起頭,與對面號舍的人對視了一眼。
對面的號舍的人拒絕吃號軍發的飯,自個兒剛折騰完吃的,如今餓得頭暈眼花。
見到寧頌體力充沛,神采奕奕,下意識露出一個嫉妒的眼神。
然而,這位學子的嫉妒之情沒存在多久,就被監試離開之後,在號舍中傳遞的流言嚇壞了。
原來,有不少人吃了考院發放的飯,上吐下瀉,情況相當嚴重。
按說鄉試環境如此,腹瀉不舒服是常有的事,可這一回,考院中的大夫看完了病,立刻吩咐讓號軍將考生移出去。
「害怕是得了瘟疫。」
原本不以為意,但此時聽到最後兩個字,寧頌的手也頓住了。
第73章
鄉試第一場還沒考完, 考院中就因為這關於疫病的謠傳鬧得人心惶惶。
寧頌做完了飯,將碗筷收拾好,放進了自己帶的小藤箱裡, 閉著眼冷靜了一會兒, 開始看第三題。
不是他不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 而是他身體尚且沒有不適, 何況目前還在考試,他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第三題是「今有璞玉至琢之」。
按照順序, 第一道題來自於《論語》, 第二題來自《中庸》, 這一道題, 則是來自於《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