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2023-09-27 16:18:31 作者: 三春景
當然,三峽險歸險,因為水流湍急的關係,行路也快就是了。《水經注》中就說了,『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雖然是誇張,卻也是有本而來。
感覺上出發沒多久,路上略見識了些名勝古蹟,就要到江陵府了。
抵達江陵府之後,楊宜君一家便下船,先尋了一家客店歇腳。楊氏族中經商者,在江陵府要做生意,這也是他們的目的地——這些楊氏族人與夥計,將播州特產的白蠟、麻織品等物賣給江陵府這邊相熟的商賈,然後又買進一些在西南地區暢銷的商品,準備回程。
在準備回程之餘,負責這邊商事的楊氏族人也不忘記關照楊宜君一家。主要是覺得楊段是個讀書人,外頭很多事不懂,怕他有地方會疏忽了。
族人找了相熟的商賈,經其推薦,和幾個要往洛陽做生意的商人搭伴了。如此人多,要安全一些。然後又給楊宜君家換了馬車和十數輛太平車,打點起來,臨分別前還道:「叔父,你且行去罷,這一路多見那幾個商人如何行事,隨他們一樣,總不會錯。」
在外行路的經驗一時是教不完的,讓楊段跟著那些常在外行走的行商做,肯定不會錯。
「此次倒是多虧了五郎你。」楊段多謝了這晚輩,又互相告別了一回,才與周氏上車,隨著商賈離了江陵府。
之後就是走陸上管道了,出江陵府,過荊門、襄州、南陽、汝州......
走陸路沒有走水路快,但相比起匆匆而過的水路,走陸路卻是有機會多看看沿途風光與民情民俗的...楊宜君過去通過看影視劇,眼界比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要寬廣,但要具體說此世的眼界,她其實沒什麼見識。
過去她最遠只去過成都,至於中原大地,是從未踏足的,只在書上見過記載。
眼下借著這個機會能多看看,楊宜君只恨自己沒多生一雙眼睛。
「好熱鬧啊......」途徑方城時,和楊宜君一同乘車的晴雯在車簾旁覷著外頭街市很是熱鬧,脫口而出。
晴雯也是見識過成都繁華的,當時只以為天下無過成都的了。但這一趟出門,經過了好幾座城池,這些城池單拿一個出來或許不如成都,但一座連著一座,都有相當的規模,這就是蜀中不能比的了。
「這就是中原之地的底蘊,營建千年,氣象不同...」楊宜君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讓身邊的婢女們多看城牆:「你們瞧這城牆,如今大江以南也越發好了,但卻沒有幾座雄城,有低矮土牆的就算是重鎮了,其他的或者籬笆為牆,或者乾脆沒有城牆。」
「北邊則不同,任一一城幾乎都有高大城牆...這都是千百年裡慢慢興建起來的。」
在方城,一行人尋了個客店安歇,等著明日早晚再出發。
客店安頓了,一個商人和善,就告誡楊段說道:「楊公是行人,需得小心些,前些日子路上未出事,眼下也該一般謹慎——約束家人,特別是女眷,不好隨意走動的。」
這種官道上的城,人流量大、人多手雜的,女眷一旦出了什麼事,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還有男丁,也切忌不能再落腳處外過夜......」
楊段記在心裡了,回頭就讓家丁多上心。另外也特別交代了楊宜君:「別人我不擔心,只是嬌嬌你...如今難得,一路有許多名勝,你總想著去逛看一番。你若是個男子,我不攔著你,可你偏是個女子,總得小心些。」
這不是嫌棄楊宜君是女孩兒,而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個女兒家確實容易出事一些。特別是楊宜君生的貌美,楊段更擔心因此引出事來!因著這層憂慮,楊宜君自從江陵府便有帶著帷帽,對著外人時從不摘下,就連同行的商人也只知道這戶楊姓人家有個女兒,卻不曾見過真容。
楊宜君心裡也知道這是沒法子的事,只能多多忍耐,然後路上有機會的時候能看一點兒是一點兒。
就這樣,一路到了汝州,此時洛陽便近在眼前了。
因為冬日日短,趕著天色還沒暗淡,一行人就落腳到了州城了,並不貪圖那點兒程途。
楊段瞧著汝州州城城池雄壯,人員湊集,又聽人說這邊是沒有宵禁的,晚間有夜市可看。便對楊盎道:「這一路來,嬌嬌格外懂事,未有多踏一步路。幾次投宿城中,看她都想去逛看一番,最後也沒去...如今洛陽也近了,都是京都左近,想來不妨事,你帶著她去瞧瞧夜市,這也是沒見過的。」
播州商業不發達,遵義城也是沒有夜市的。成都那邊倒是發達,可為了治安等原因,成都也實行宵禁,沒有夜市。所以楊宜君長大這麼大,確實沒見過夜市。
楊盎領了父親這話,當下便去找楊宜君,說明了這事兒,楊宜君立刻滿臉喜色。叫了平兒:「平兒姐姐,與我梳個頭,要出門去了!」
平兒問:「娘子梳什麼頭?」
「最便宜的,梳個椎髻就是了,到時候好戴帷帽!」楊宜君只想快點兒出去逛夜市,哪裡還在意梳什麼髮髻呢。
平兒迅速打散了她的頭髮,三兩下便綰了一個椎髻出來。爾後一邊給楊宜君加罩衣,一邊叫晴雯:「晴雯,將娘子那頂帷幕短些的帷帽尋來!」
晴雯應了一聲,不一會兒捧出了一頂竹笠為頂,四周垂下白羅,長度只到肩膀的帷帽。楊宜君戴上帷帽,抽緊了帽帶,便與楊盎出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