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2023-09-27 16:18:31 作者: 三春景
這個時候離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只有十一年。
人們驚訝於災難發生的突然,後人也驚訝於安史之亂竟能橫斷大唐的鼎盛與衰敗——那麼突然,沒有一點點防備。
然而,殊不知很多事早有顯露,只是沉浸在繁華中的人看不透,或者根本沒有注意到。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大唐,一開始也是那樣盛大繁華,就好像是一朵牡丹花開到了極致!那是真正的物阜民豐、歌舞昇平,一切都那麼好,怎麼就那麼好!
在上月節那一日的長安,每一個普通百姓都很高興,沒人吃不飽飯,都能享受盛大的節日慶典...這在帝王時代,就是盛世了。
然而,隨著故事推進,就在這一天之內,外邊的觀眾隨著主人公的視角才真正了解了那個大唐——繁華盛大是他,海納百川是他,行將就木也是他!
每一個人都很愛長安,相信長安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不只是唐人這樣覺得,外邦人也這樣覺得。但就是這樣的長安,光明之下的陰影里,藏污納垢、暗流涌動。更重要的是,沒人覺得這不對,就連主人公在進入那個世界後,也會按照那個灰色世界裡的法則辦事。他和壞人的差別只在於,他的目的是保護長安。
已經沒人去想長安為什麼會有這樣濃重的陰影,為什麼不革除這些了。
故事裡,除了主人公們外,真正將長安放在心上的人不多,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主人公們守護長安的障礙——其實不能說那些壞人、反派就不愛長安,只不過他們有許多更想要的東西。
再者,很多人也下意識地覺得長安不會那麼輕易完蛋!哪怕他們一再犧牲、踐踏長安,他們也認為那不過是小事,長安這座天下第一的城市,甚至說大唐這個天下最偉大的國家,是不會因為這麼點兒小事動搖的。
他們卻忘了什麼叫『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更何況,大唐和長安沒有他們想的那樣堅不可摧。就在十年後,一切前因種下的苦果會一次性爆發,讓盛世長安再不來,過往一切仿佛鏡花水月。
是的,在《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裡,危如累卵的長安叫主人公們用雙手拽住了。那些覺得長安不會有事的人覺得『不出所料』,長安果然堅若磐石——他們沒有看到長安安然無恙的巨大代價,或者看到了,也不覺得有什麼,不過就是死了些無足輕重的小人物罷了。
然而這樣命懸一線般的危險真讓局外看到了一切的觀眾捏一把汗,至少站在楊宜君的角度她會想,同樣的危機再來十次,或許還會有人挺身而出,拯救長安。但即使能拯救長安九次,也總有那麼一次會失敗。
而只要失敗一次,一切就完了...事實也是如此,最終大唐盛世沒過幾年就完了,只能存在於詩家的追憶中。
舊唐結束不過百年,大唐是最近的一個統一王朝,喜愛讀史的楊宜君當然對大唐有著足夠的了解...這個時候看《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感觸就格外多了。而且光感慨都不夠,她還因此動了念頭改編一番這《長安十二時辰》。
故事的主骨架不變,其他的楊宜君也可以自己發揮。
楊宜君除了可以刪改不喜歡的、贅余的部分,增加、潤色喜歡的內容,還可以對劇中不符合認知的東西進行修改...楊宜君對幾百年前天寶盛世的了解也不見得是真的,但總比更晚的後世人準確。
她寫這個也不是圖什麼,就是看完了劇,興之所至。自己寫了自己看,圖個高興。另外,還夾雜了自己的私貨,一些她對舊唐衰敗看法的私貨。
因為有『底稿』在,寫的倒是挺快的,這些日子總攢了六七萬的稿子了,內容也有一半了。楊宜君估摸著短則半月,長則一個月,改編版的《長安十二時辰》就能收尾了。
午後閒適又靜謐,楊宜君吃完栗糕之後又寫了快一個時辰,便估摸著今日差不多了。放下筆來,一面揉捏手腕,一面遠看,保養目力。
她這院子裡也是有梧桐樹的,他目之所及就看到了梧桐落葉——所謂『一葉知秋』,梧桐是對時令變化很敏感的樹木,入秋之後往往很早開始落葉。到此時深秋,落葉不絕,更是蕭瑟。
雖然院子常有人收拾,但這會兒地上的梧桐落葉也挺多的。
楊宜君想到了什麼,便拿了一隻絹袋走出去。
原來在旁邊松樹下坐著做針線的平兒見她出來,忙站起了身:「娘子怎麼出來了,可是要什麼?書房裡沒叫人服侍麼?」
楊宜君在書房裡用功時,有時是無妨的,有時卻會特意不叫人伺候,以免分心。
「無事,你只管自己就是了,我收些梧桐葉去。」說著,楊宜君蹲下拾葉子,都是挑選枯黃易燃、乾淨完整的,放進絹袋中,不一會兒便盛了滿滿一袋。
平兒不可能見楊宜君在這兒做這個,自己自顧自做針線,便也放下了針線與楊宜君一起。一面揀那好葉子裝進絹袋,一面道:「娘子這是要壓花?還是要用梧桐來寫詩?」
壓花可以做書籤、做裝飾,楊宜君是做過的。至於寫詩,古人有楓葉、梧桐葉留詩的典故,那也是極為風流的。
「不做那個,哪有恁風雅!今次卻是要『焚琴煮鶴』的。」楊宜君笑著搖頭,與她道:「這也差不多了,姐姐去拿個燉茶水的爐子來,要乾乾淨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