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2023-09-27 15:02:52 作者: 林清玄
    第二天槃特來的時候,五百比丘尼雖然像以前一樣出來頂禮問訊,但卻大家相視而笑,準備作弄槃特。等到吃過飯、洗守澡後,就請槃特上台說法。

    槃特坐上高座以後,臉就先紅了,慚愧地說:」我薄德不才,一向非常愚笨遲鈍,所學的東西不多,只懂得一首偈,粗略知道它的意思,我現在就說給你們聽,希望你們靜靜地聽。」

    那些年輕的比丘,就想著倒過來說槃特所會的偈,奇特的事發生了,她們連口都張不開,一個個嚇得要命,於是責備自己用心太壞,而向槃特叩頭悔過。槃特依照佛陀所說的,一一向她們開解,這些比丘尼聽到槃特說法都感到與一般說法不同,內心非常歡喜,都得到羅漢的道果。

    後來,有一天,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邀請佛陀和弟子們到皇宮的正殿吃飯。佛陀知道槃特已有神通,就把自己的飯缽交給槃特,叫他跟在後面走。

    哪裡想到,到了皇宮大門時,守衛認出槃特,不讓他進入皇宮,並且取笑他說:」你做了出家師父,一首偈都學不會,為什麼請你來呢?我們在家的俗人,尚且知道好幾首偈,像你這樣沒有智慧的師父,布施給你吃也有用,你不要進去了。」 槃特只好獨自留在門外。

    佛陀和弟子進入正殿,佛陀被請坐在上位,喝過水以後,突然有一隻手臂伸進正殿裡來,那手裡端著飯缽,放在佛陀的面前。波斯匿王、大臣們、夫人、太子,以及在正殿裡的人,看到那樣長的手臂伸進來,卻看不到手臂是誰的,大為吃驚,就問佛陀說:」這是誰的手臂呀!」

    佛陀說:」這是槃特的手臂呀!槃特已經得道,剛剛來的時候,我叫他幫我拿著飯缽,可是衛士不讓他進來,他只好伸手進來把飯缽交給我,大王可以請他進來,就知道他威神倍於常人了。」

    波斯匿王問佛陀說:」聽說槃特尊者本性非常愚笨遲鈍,只知道一首偈,怎麼樣的機緣使得他得道呢?」

    佛陀說:」學不必多,行之為上。賢者槃特雖然只懂昨一首偈的意思,但他對這首偈的精義理解到了極致,而且他和身口意都能寂滅,純淨得像天上的黃金一樣。一個人雖然學得多,如果不懂得實踐,只是在耗自己的意識和思想,有什麼益處呢?」

    於是,佛陀為參加盛會的人說了一首偈: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聽了這首偈,在場的兩百比丘都得到羅漢道,國王群臣夫人太子等等都感到十分歡喜。

    這個故事出自《法句經》第一卷,是在告訴我們,實行、實踐的可貴,光是知道了很多,而不去做,等於什麼都不知道;如果知道的雖少,而能實踐,一樣會有巨大的力量。

    像槃特這麼愚笨遲鈍的人都能由於努力實踐產生大的神通力,開悟走向涅槃的道路,何況是聰明的我們呢?

    念及上地

    禪宗把禪定的境界分成四禪八定,四禪八定里雖有次第可以依次而進,不過像我們凡夫,不管能進到哪裡一層禪定的境界都是非常不易,即使能夠進入初禪,就會歡喜讚嘆不置了,何況是二禪、三禪、四禪,乃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的境界呢?

    高層次的禪定非我們所能知悉,但就以」初禪」為例,初禪又稱」離生喜樂地」,有覺、觀、喜、樂、一心五種現象,由於嘗到覺觀喜樂的禪味,很容易使人執迷,甚至貪著禪的享受而不肯追求更高的禪境,這時有一種對治的方法叫做」念及上地」,就是時進念及還有更高的境地,努力向前,不讓我們因為粗淺的禪悅而不再繼續追求更細膩高超的定境。

    」念及上地」在禪修上能有效對治兩種情況,一種是昏沉懈怠的時候,容易讓人生出放棄之想,這時如果能念及上地、就能湧起清進之念,往追求;一種是歡喜悅樂的時候,容易讓人生起住留於喜樂之思,這時如果能念及上地,就能發出舍下之念,向上追求。

    時時的」念及上地」就能念念向上、念念不忘、念念精進,日積月累就是我們所說的禪定功夫,如果不能一直向上,老是留在原地,那麼坐得再久,又有什麼用呢?

    」念及上地」真是一個好句子,它不只是對禪定有用,拿到人和生活里也是確實有效的,就在我們生活的四周,我們所眼見的成功者一定是」念及上地,當然會使我們一天比一天成熟,變成一個愈來愈完美智慧的人。

    」上地」在生活裡面說,就是更細膩、更精緻、更美好、更高層次的境界,我們要生活比現在高超一些、完美一些、那麼達成的希望是我們的心要不時想到比現在更精美的境界,我們才可能用行為去實現它,這種求好的精神與思想,就是」念及上地」。

    我們講禪,自然可以脫開生活光從定講,不過禪的體驗與精髓卻能與生活互通互惠、相互體證,一個不能自生活中生起定慧的人,禪定是無望的;一個不能從禪定中觀照生活的人,就容易淪為空禪和狂禪。

    為什麼生活與禪定可以合在一起看,吃飯與用功是同一件事呢?那是因為生活懷禪定無非都是心的錘鍊,心的走向清淨...之路。所以,不時把心提起來,想想日月、青天、白雲的風光,我們就不致一直淪落了。

    妙高台上

    在浙江奉化有個雪竇寺,開山祖師叫妙高禪師。如今在雪竇寺山上還有一個妙高台,傳說從前的妙高禪師就在那台上用功,因而得名。

    妙高禪師原來在台上靠山的一邊用功,晝夜不息,但因為精力有限,時常打瞌睡。他心想自己的生死未了卻天天打瞌睡,實在太沒用了,為了警策自己別打瞌睡,他就移到妙高台邊結跏跌坐,下面是幾十丈的懸崖山澗,如果打瞌睡,一頭栽下去就沒命了。

    可是,妙高禪師工夫還沒到家,坐到台邊還是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真的就摔下去了,他心想這一次沒命了,沒想到在山半腰時,忽然覺得有人托著他送上台來,他很驚喜地問:」是誰救我?」

    空中答曰:」護法韋馱!」

    妙高禪師心想:還不錯,居然我在這裡修行,還有韋馱菩薩來護法,就問韋馱說:」像我這樣精進修行的人,世間上有多少?」

    空中答曰:」像你這樣修行的,過恆河沙數之多!因你有這一念貢高我慢心,我二十世不再護你的法!」

    妙高禪師聽了痛哭流涕,慚愧萬分,心又轉想:原先在這裡修行,好壞不說,還蒙韋馱菩薩來護法,現因一念貢高我慢心起,此後二十世他不再護示了。左思右思,唉!不管他護不護法,我還是坐這裡修我的,修不成,一頭栽下去,摔死算了,就這樣,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修行。

    坐不久,他又打瞌睡,又一頭栽下去,這次他認為真沒命了,可是他快要落地的時候,又有人把他雙手接著送上台來,妙高禪師又問:」是誰救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