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2023-09-27 15:02:52 作者: 林清玄
    我們的過去已經歷歷,我們的未來似乎也有一定的軌跡,在這樣的因緣里要如何改變呢?最好的方法是多給人生一些清明的雨露,滋潤那逐漸在改壞的種子。

    從墮落里超拔

    中譯的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里,在第四部十一章,佛陀說:」夫與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譯成白話是:」修學佛道的人,就像一雙負載重物的牛,走在很深的污泥里,雖然疲倦到了極點,也不敢左顧右盼,要一直走出污泥,才敢鬆一口氣休息。出家人觀照情慾,比污泥還要厲害,唯有一直心念於道,才可以免受陷溺的痛苦。」

    我是生長在鄉下的孩子,第一次讀到這段經,就浮現出小時候趕水牛過泥河的情景,只有步步留神才不至於失足落入河裡,人生也是這樣,人是那麼容易在世間情慾中墮落,那是由於人的本身與環境都埋藏了許多令人墮落的因素。

    佛經里講過許多人墮落的原因,也說要使自己不墮落是非常困難的,佛陀就說過:」一個人戰勝一千個人一千次,還不如戰勝自己一次來得可貴。」

    什麼容易使人墮落呢?

    《雜阿含經》中舉了五十幾項使人墮落的事件,稱為墮負門」,是相對於」勝處門」的,墮負門也就是使人墮落和失敗的門,因為原文很長,我只選擇現代人容易墮落的十項列在下面:

    愛樂惡知識,不愛善知識;

    欲惡不欲善,斗稱以欺人。

    博弈耽耆酒,游輕著女色;

    常樂著睡眠,怠墮好瞋恨。

    多財結朋友,酒食奢不節;

    求珠當瓔珞,革屣履傘蓋。

    受他豐美食,自吝惜其財;

    若父母年老,不及時奉養。

    於父母兄弟,槌打而罵辱;

    有財而不施,無有尊卑序。

    看起來,世間令人墮落的事物實在不少, 我們可能無法改造拯救這個世界,唯一的方法是使我們自己不墮落,從墮落中超拔出來。《四十二章經》里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因為不能停止自己的淫亂衝動,想要砍斷自己的陰部,使自己不再墮落於淫亂,佛陀聽到了就開示他說:」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讓心靈清淨不墮落,才能從墮落的人與環境中得到安寧與解脫。

    在這無常的人間

    《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八章: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

    佛曰:」善哉!善哉!子知道矣?「

    佛陀認為人生的短暫與變化是快速的,一如呼吸一樣,一口氣呼出去,吸不進來,就是下輩子了。這是人命的無常,也是人命的實情。此外,佛教里認為世間一切法一切相都是無常,並無一個永恆不變的存在,所以佛陀說:」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無常人人都必須面對的事實,無常不是貧者才能感受,也不是富者所專有,權勢再高的人,自認為可以控制一切的人,最後也要在無常中俯首。在這個世界,每一生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分鐘每一秒,乃至每一萬分之一秒,都是無常。

    看清楚人生的無常,是一個人能否生智慧的開端。--觀照天地是無常的,世界是無常的,辦有觀照自己的心性,在無常中覺悟,才能迅速地證得聖道,就是這個道理。

    說明無常的快速,和無常的普遍,佛陀在《坐禪三昧經》里有一段非常生動的比喻:

    如鹿渴赴泉,已飲方向水;

    獨師無慈惠,不聽飲竟殺。

    痴人亦如是,勤修諸事務;

    死至不待時,誰當為汝護。

    人心期富貴,五欲情未滿;

    諸大國王輩,無得免此患。

    仙人持咒箭,亦不免死生;

    無常大象蹈,蟻蛭與地同。

    無常的快速就像一隻口渴的鹿跑到泉水邊,才向著水想喝的時候,就被無情的獵人射殺了,竟不讓它喝完最後一口水。

    因五欲而想追求富貴的渴望,連大國王都不能免;天上的仙人雖會念咒,同樣不能免除生死;可是當無常的大象走的時候,國王、仙人、蟻蛭,都和土地沒有什麼差別呀!

    無常也是佛教見到的人生實相,面對無常,唯一的方法是警覺到這無常的可怕,讓恆常的真我--佛性--從長睡中醒來。

    衝出痛苦的重圍

    因為無常,人生里就少有長久的快樂,在短暫的人生快樂中,背景正是長期的人生之苦。

    人生為什麼是苦的呢?

    早在佛陀還是王子的時候,他從南門走出,看到許多容貌憔悴的老人,步履蹣跚,非常痛苦;他走出東門,看到許多生病的人在路邊呻吟、輾轉反則,非常痛苦;他從西門走出,看到有人死了其家人哀哭悲痛,神色悽惶,非常痛苦。這些,使他警醒到人生是苦,出離修行,希望能找到一條脫離苦的道路,後來他先找到老、病、死的原因,就是出生。

    佛陀在證道以後,把生、老、病、死當成人生身體上基本的苦,再加上愛別離(和所愛的有生離死別)、怨憎會(與所恨的人偏偏相聚)、求不得(想要的東西求不到)、煩惱熾盛(被煩惱之所燃燒)四種精神的苦,稱為」人生八苦」。

    這八種苦,只要是投生為人就不能避免的了。

    也許有的人比較遲鈍或比較有福報,感受到比較少的苦,但苦的本質是一樣的,人生里當然也有一些樂的成分,卻因無常使得快樂不能長駐,快樂的消失也是一種苦。

    所以在苦的層次上又分成三種,一是苦苦(就是任何人都感受到的苦,像前面的八苦);二是樂苦(就是快樂敗壞的痛苦);三是行苦(警覺到人生是苦的修行生活也是苦)。把這三個層次放在人生的層面,則沒有人能有真正、永遠的快樂。

    人生是苦也是無可如何的真實,這種觀點並不表示佛教是悲觀的,而表示佛教能徹見人生的實相。

    面對人生的苦痛,佛陀提出解決的唯一道路是苦(人生的本質上苦)、集(愛欲相應是苦的聚集)、滅(要離苦就要滅掉愛欲的染著)、道(這是解脫人生之苦唯一的道路),這稱為」四聖諦」,也可以說是修行者的四個真理。

    煩惱中生出的菩提

    接著,人生的實相是煩惱。

    佛經里常說:」人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也就是八萬四千種尖勞,我們看到這個數目一守會心生驚嚇,原來人生竟有這麼多的煩惱,但這是指煩惱的種類。如果說到一個人一生所遇到的煩惱,那麼,八萬四千也只是個極小的數目了。

    佛教因為這種種煩惱,也生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來對治煩惱的。

    八萬四千的數目是怎麼來的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