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2023-09-27 15:02:52 作者: 林清玄
    說來好笑,我高中被記了好幾個過,最後被留校察看,隨時準備退學,原因竟是:熄燈後翻牆外出,屢勸不聽,譯成白話,用我的立場說:是學校伙食太差,時常半夜溜出去吃陽春麵,不小心被捉到。

    吃陽春麵吃到小過連連,差點退學,這也是天下奇聞。

    學校圍牆外有一個北方來的退伍軍人,開了一家小小的麵館。他的麵條做得異常結實,好像把許多力氣揉了進去,非常有滋味。並且他愛說北方的風沙往事,使我們往往寧可冒著被記過的危險,去吃他的陽春麵。

    那時候沒有學生吃得起帶肉的面,只能吃陽春麵,面里浮著幾星油絲,三四葉白菜,七八粒蔥花,真是純淨一如陽春,但可以吃出面中的麥香,回味無窮。偶爾口袋裡多了幾文錢,就叫一塊」蘭花干」放在面上,覺得世界上再沒有那種幸福的日子了。

    我如今一想到」陽春麵加蘭花干」,覺得這個名字非常之美,它的美是素樸的,詩意的,帶一點生活平常的香氣。但在那時,我們一開口說:」老闆,一碗陽春麵,放一塊蘭花干。」口水就已經流了滿腮。

    我對高中時代沒有什麼留念,卻時常想起校外的陽春麵,和賣面的北方老闆,甚至他的臉容、語音,以及面碗的顏色和形狀,都還在眼前。

    這些年,不容易吃到好的陽春麵,也很少人吃陽春麵了,有一次我在桃源街叫一碗陽春麵,老闆上下打量我半天,嘆一口氣說:」我已經有五年多沒有賣過一碗陽春麵了呀!」最後,他邊煮我的陽春麵,邊訴說著現代的人多麼浮華,沒有牛肉、排骨、豬腳已經吃不下一碗麵,他的結論是:」再過幾年,有很多孩子可能不知道陽春麵是什麼東西了。」

    陽春麵其實不只是一碗麵,我們這一代的人都是從那個陽春世界裡走過來的,陽春世界不見得是好的世界,但卻是一個乾淨、素樸,有著人間暖意的世界。

    其實,就在高中時代,我早已堅信,人即使只有吃陽春麵的物質條件,便可過得尊嚴而又幸福了。

    胸懷千萬里

    有一部《老女人經》記載了一個年老的女人向佛陀問法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有意思,因為老女人所問的問題,差不多是我們都想問的問題,在下面。我把老女人的第一個問題保留文言,其餘的譯成白話。

    有一天,一位貧窮的老女人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頂禮後說:」我想要問一些問題,不知道可不可以?」佛陀說:」好呀!你可以問任何問題。」

    老女人問說:「生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老從何所來?去至何所?病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死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從何所來?去至何所?眼、耳、鼻、口、身、心,從何所來?去至何所?地、水、火、風、空,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佛陀回答說:」善哉!問是大快。生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老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病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死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色、痛癢、思想、生死、識,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眼、耳、鼻、口、身、心,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地水火風空,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諸法皆如是:譬如雨木相揩,火出還燒木,木盡火便滅。」

    佛陀在這裡廛了一個很需要的問題,就是人生的諸相併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歸往的所在,就像鑽木取火一樣,兩枝木頭生出火來,火燒起來時燒掉了木頭,當木頭燒完後,火自然就滅去了。

    說了這個答案,佛陀反問老女人:」從木頭燒完後,是從哪裡來的?又往哪裡去呢?」

    老女人回答說:」因緣合,便得火;因緣離散,火便滅。」

    佛陀說:」對了,一切世間的相法也是這樣,因緣合乃成,因緣離散而滅;法亦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這就像眼睛看見東西就生出意念,意念和東西都是空的,並沒有所謂生成,也沒有所謂滅。」

    佛陀接著又解釋說:」譬如一面鼓,不是一個東西就叫作鼓,有了鼓皮,有了撐鼓皮的木頭,還有人持著鼓槌,鼓就有了聲音。其實這鼓聲的本質是空的,未來的聲音並不存在,過去了的聲音也不存在。鼓聲不是從鼓皮出來,不是從鼓木出來,不是從鼓槌出來,也不是從人的手出來,而是會合了這幾種事物而成為鼓聲。鼓聲從空生出也在空滅去,這就像雲上起了陰霧就會下雨,雨不是從龍身上出來,不是從龍的心中出來,而是因緣而生成的。所以諸法亦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這一個故事很清楚地說出佛教對人生的重要觀念,就是人生諸相是由順緣所合碭,我們身體固然是因緣所合成,我們的生命與命運也是,甚至於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動念所有的一切,何嘗濁因緣所作呢?

    佛法雖然是求出世的慧解,卻對人生也有極智慧的看法,不知的人常常產生一些疑惑,就如同故事裡的老女人一樣。佛教對人究竟有什麼基本的看法呢?我想,佛教對人生的看法說起來並不複雜,第一、人生是因緣合成的;第二、人生是容易墮落的;第三、人生是無常的;第四、人生是苦的;第五、人生是煩惱的;第六、人生是有限的。

    因緣合成的人生

    因為佛教對因果、業報、輪迴的看法,常被誤以為佛教是定命論或宿命論,是消極的宗教。

    其實不然,佛教闡明因果、業報、;化回的必然性,但它是站在一個因緣的基礎。

    因緣是什麼呢?

    佛教講緣起、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人生三世(包括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就是十二因緣的循環。

    我現在用一個簡單的圖表來說明:

    無明(過去世的煩惱) 過去所受的因

    行(過去世的善惡行為)

    識(依過去世的因入胎之一念)

    名色(在胎中生諸要形)

    六入(胎中所成的六根) 現人所受的果

    觸(出胎時的觸境)

    受(領受現前坐境)

    愛(貪愛)

    取(取著) 現在所依的因

    有(順因愛取感生的後有之業)

    生(依現在業報而受生) 未來當受的果

    老死(未來身必老死)

    人的生生死死不是如此,因為過去的煩惱與業報而投胎到應生的地方,出生以後一方面領受以前的因所生的果,一方面造新的因埋下未來的果,因果循環,無窮無已。

    這裡面,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是前定的,無法更改了,就像我們幸而生為人,幸而六根具足,然後出生什麼家庭環境決定的我們的前半生,都是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做主的。

    但是,從愛、取、有、到生、老死,則是我們可以依心念做改變泊,一念不貪愛、一念取著,就改變了我們的來生,或者改變了今生未受的果報。舉例而言,例如谷種(無明、行的業種),如果不遇到雨露(愛、取、有的因緣)的滋潤,也無法發芽成長(生、老死的感果)。

    這才是人生因緣的實相,一切法雖由因緣的和合而生,因是本來就有的,如果缺緣,果就永遠不能顯現,宿命論者只看到了因果之必然,而忽略了因緣的偶然,就像只見到蘋果的種子可以長蘋果樹,而不知道蘋果若種在非洲則必然調零一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