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2023-09-27 13:56:41 作者: 羅青梅
突然被強行送到丁堂來住,打亂她之前的布置,害得她不得不準備新的計策,找楊平衷要一點補償天經地義。
反正他們家金山銀山數不清。
…………
楊平衷打蛇隨棍上,得到傅雲英的原諒後,立刻央求她推薦幾本書給他看。
「市井上的小說我翻來覆去看了好多遍,《三國》、《西遊記》、《水滸傳》這些書好看是好看,但是書坊一版再版,一年到頭只曉得賣舊書,光聽戲都聽得耳朵長繭子,你平時都看什麼書?」
傅雲英心裡一動,「楊兄喜歡看小說?」
楊平衷點點頭,「別的我看不來。」
…………
書坊賣古書,賣時文,賣曆書,賣小說。這賣得最好的,無疑是通俗小說。曆書由官府刊印,民間書坊不能隨意盜印,違者抄沒家產,古書賣不動,時文賣得好,但論暴利,絕對是賣通俗小說。尤其在富庶的江南一帶,經濟發達,文風昌盛,富商大賈雲集,老百姓們生活富裕,捨得費鈔買一兩本通俗小說回家消遣。一本小說流行開來,人人爭相購買,書坊幾次加印,仍然供不應求。
書坊印書成本低廉,利潤卻頗豐,每年都有一批新的書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北直隸、浙江、福建等地漸漸出現因為刻書行業而集聚起來的村落,並漸漸發展成市鎮。
傅四老爺今年就在做刻書的生意。托傅雲英那幾本地圖冊子的福,他結識了一位書商,那位書商用自家書坊刻印傅雲英繪製的冊子,後來給了二百兩銀子作為酬勞。傅四老爺留了個心眼,私下裡打聽一番,聽說書商賺得更多以後,回家和盧氏說起,盧氏道:「既然刻書的生意好做,官人為什麼不試試?」
盧氏是婦道人家,傅四老爺每年幾個月外出跑船,風裡來雨里去,風餐露宿,一走好幾個月沒有音信,她著實放心不下,想著刻書這事聽起來簡單,而且風雅,用不著跑來跑去進貨出貨,一時觸動心事,勸傅四老爺趁著身子還硬朗,不如改做刻書的買賣。
傅四老爺有些心動,家中兩個男伢子都不是做生意的料,膽子還小,讓他們做買賣,沒幾年一點家業就得敗光。開書坊不需要太多本金,兩個男伢子剛好會識文斷字,如果刻書的話,以後把鋪子傳給他們,他們好上手,不至於一竅不通。就算賠了,還可以把書坊改建成紙坊,照樣能賺錢。
考慮了半個月後,傅四老爺和傅雲英說了這事,她答應幫傅四老爺臻選刻印的書稿。
買書的人多,但寫書的人不多,文人墨客喜歡刊印詩集、文集,對通俗小說不屑一顧。書商們捧著黃金白銀求讀書人寫小說,客氣的委婉拒絕,那脾氣烈的,一盆冷水澆到書商臉上,將書商罵得狗血淋頭還不解氣。
只有落魄文人才會放下身段為書商寫書稿,愛惜名聲的絕不會涉足通俗小說的圈子。實在缺錢,不得不賣書稿,那也得匿名,絕不暴露身份。
像《西遊記》、《水滸傳》這幾本在市井廣為流傳,全國各地書坊隔三差五就再版的通俗小說,雖然賣得紅紅火火,但作者地位不高。
更讓人無奈的是,因為盜版太猖獗了,作者雖然寫出了暢銷全國並且流行幾十年的大作,卻拿不到多少酬勞。
於是願意放下書本為書商寫書稿的讀書人更少了。
傅四老爺是正經商人,當然不會學其他書商私自盜印書籍,他想正正經經找幾個讀書人求書稿,要價多高都不要緊,只要書稿好。
…………
傅雲英受傅四老爺所託為他尋書,前一陣她利用在藏經閣幫忙登記書籍的機會篩選了一批書目,可惜藏金閣的書大多是經文古書,小說只有寥寥幾本。
舊書是不指望了,現在她準備攛掇書院裡的學生寫書稿。
通俗小說中,像《西遊記》、《水滸傳》這樣或構思瑰麗、或盪氣迴腸的好書自然是佼佼者,這幾本書橫空出世,一經刊印,立刻風靡大江南北。但其實大部分的通俗小說質量並不高。只要文採過得去,故事曲折動人,不管作者是什麼身份,書還是賣的出去的。
江城書院的學生傅雲英全都認識,不只認識,連他們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和學業情況她也了如指掌。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她很看好袁三和蘇桐。兩人底子都很紮實,袁三文風豪爽,如張滿的弓,蓄勢待發,蘇桐凝練從容,似巍峨青山,身在山中,方不知陡峭。而且兩人都家境窘迫,需要自己掙錢養活家人。
蘇桐深不可測,對傅家抱有敵意,雖然是個好的選擇,但傅雲英思量過後,果斷放棄他。
他一心科舉,未必肯為傅家寫書稿。
袁三也立志做官,可他這人放浪形骸,必然不會在意世人的目光,傅雲英打算找個機會探探他的口風。
…………
這會兒聽楊平衷提起他喜歡看小說,傅雲英想了想,問他:「楊兄來書院時帶了多少小說?」
她想多收集一些不同類型的小說作參考。
「帶了一大箱子!」楊平衷答道,張開手臂做了個比劃的姿勢,「你是不是也喜歡看小說?回頭我讓人把箱子抬到你房裡去,你隨便挑,我都看過了,你不用急著還。」
這人雖然不著調,卻無疑是個很大方的人,和啟哥一樣,偶爾嬌氣任性,心地不壞。
傅雲英垂目道:「先謝謝你了。」
頭一次看她似乎有所觸動,楊平衷立即眉開眼笑,喜滋滋道:「不客氣,我們是朋友!」
說到朋友兩個字,他刻意加重語氣,神情認真。
傅雲英沉默一瞬,點點頭。
兩人一時無話,並肩往藏經閣走去。
「好多橘子!」
過了月洞門,楊平衷忽然叫了一聲,走下甬道,鑽進橘林里。
他的僕從連忙跟過去。
傅雲英愣了一下,看楊平衷領著僕從熱火朝天摘橘子,有些哭笑不得,「楊兄,這些橘子味酸,書院的學生從不吃它。」
那頭楊平衷已經摘了十幾個橘子,用衣兜兜著,跑回長廊里,抓起一個,「真的酸?你吃過?」
傅雲英搖搖頭。
楊平衷笑道:「既然沒吃過,你怎麼曉得它是酸的?說不定大家都被王戎識李的典故給嚇住了。」
王戎識李說的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小時候的故事。王戎自幼聰穎,七歲的時候,有一天和朋友們一塊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果實纍纍,枝條都被壓彎了。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大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棵李子樹長在路旁,卻有這麼多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
大家一嘗摘下來的李子,發現果然是苦的。
王戎在亂世之中審時度勢,明哲保身,最後得以高齡善終,世人很佩服他的敏銳和睿智。
楊平衷不信邪,動手剝起橘子,「沒有人吃過,怎麼曉得它酸不酸?大家都不敢試,最後這些橘子只能爛在枝頭。我嘗嘗,要是真酸,以後不吃它了。如果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