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2023-09-26 19:53:03 作者: 染千江
    這次的會議在王莊的大教室召開,管事和屬官們都參加了,就連剛上任沒多久的種田指導也在座。宴雲河這次雖然仍坐首座,但說得最多的反而不是他了。

    他們這段時間做了不少事,除了宴雲河關心的農事外,醫療和工廠也有新進展,燒瓷坊也正式更名為鉛筆廠。

    夏季炎熱,最近衛生巡視小組一直在做防暑工作,免費為佃戶和礦工發放藥包,熬煮之後就是解暑良藥。

    肥料廠第一批肥料已經生產出來了,只不過總量還不足以供應王莊,下一步還是要抓生產。

    鉛筆廠請求擴大生產,目前已有外地商戶聯繫鉛筆廠,想要求購,這是王府近段時間第一個進項,秦當對此極為看重,已經和商戶聯繫上了。

    在建的煤廠工程進展順利,現在的鉛筆廠用不了那麼大的地方,宴雲河已經決定預留下幾口窯燒水泥。

    礦場那邊除煤礦在有條不紊地開採外,石灰、石膏的開挖也提上了日程,礦場工人多,支出占王府大頭,安全隱患也大,還容易被人做文章,吳余聖親自管理這塊兒,又要應付各方的窺探,忙的最近都沒有催婚了。

    是的,自從知道王爺身體轉好後,吳余聖又踏上了催婚的道路,甚至打聽起了都城的名媛淑女,宴雲河對此自然是敬謝不敏。

    但吳余聖知道自己不會因此被治罪,毫無收斂的意思,宴雲河只能讓他忙起來,這就是當老闆的快樂了。

    農事方面由宴雲河親自查看,鍾百道從旁輔助,自農作物抽穗以來,肥料的效用已經能夠預料,早期在合適的時間施肥的穀子,產量翻番不是空話,所有人都將肥料視作神藥,有些佃戶更是將宴雲河視作神農轉世,對他越發崇敬,狠狠貢獻了一批名望值。

    周玉的教學工作也開展了一段時間,總體來說,識字效率是要高許多,在沒有字典的情況下,宴雲河建議他製作了一些小卡片,讓學生們學著做,確實起到了些加強記憶的作用。

    不過宴雲河認為及不上字典,只等蘇墨那邊儘快完成簡體字改造,騰出手編修字典,現在這批人里,有此以後可能要做老師,所以宴雲河囑咐周玉一定要用心,周玉倒也沒輕視這些人。

    宴雲河和蘇墨那邊已經商量過,先做出個常用字字典作為第一版初級字典,剩下的再一點點添加。

    蘇墨覺得每日書信往來太麻煩,秋收之後,他打算和幾個好友來王莊,順便親身感受下拼音教學效果,宴雲河自然歡迎之至。

    這次會議的重中之重自然是租佃改制,當他提出新的租佃政策時,種田指導們就反對了,「沒有輪耕,不能保證地力,即便明年能收更多的糧食,那後年又該如何?王爺重劃田地可以,但須得留出輪耕的地。」

    宴雲河解釋道:「並不是不輪耕,大豆穀子甚至是大蒜,這些都在種植名單中,這塊地今年種穀子,明年就種大豆,要是蟲多了,地里就種大蒜,總之不會讓它閒著。」

    指導們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們都是種田的好把式,自然知道些種田的經驗,先前也只是怕宴雲河不懂,將地里都種上穀子小麥之類的,那就糟了。

    宴雲河又問他們,若是減少租佃一半的土地數量,將精力全部用作精耕上,但租子只收一成,是否會減少佃戶到手的糧食。

    一位老農道:「若是都用上肥料,不只不會少,應該還會多,只不知王爺的肥料要怎麼賣了?」

    宴雲河道:「第一年大家都沒什麼積蓄,暫時定價五文一斗怎麼樣?」

    老農道:「一畝地施肥兩斗的話,五十畝地就要先投入五百文,怕是不能所有地都用上肥。」

    鍾百道說道:「也不需給所有地施肥,若要精耕的話,一人精力有限,能種五畝地就是多的,五十畝是包含其他作物的,並不是所有地都需要用到。」

    幾位指導一想,沒錢就少買,有錢就多買,個人量力而行就是,五文的價格已經很便宜了,這可是能使糧食翻番的,再說,自家也有農家肥,兩樣加起來,那量也不少,於是都不再提此事。

    秦當倒是板著臉,他已經在想肥料能賣給哪位了,外人要買自然和內部價格不一樣,對外定價直接十三文一斗。

    對於佃戶來說,雖然田地減半,但用了肥料產出卻沒少多少,還從五成的租子減到了一成,這可是天大的好事,消息傳出,就沒有不同意的。

    每戶都暗暗選好自己想要的那塊地,只等秋收之後劃分了。

    今年秋收在中秋節之前,像是等了許久,終於等到了收穫的那一刻,也只有這個時候,宴雲河與這個時代的割裂感才沒那麼強,唯有手中的種子才能讓他心安。

    收割之前,秦當邀請了洛城附近幾個田莊的莊頭管事,以及里長村長數名,請他們來看新肥料的效果。

    他們親眼見著這些莊稼收割,脫粒之後稱重,發現那產量果真翻番,當下就有要預定明年的肥料的,秦當來者不拒,讓王虎一一記下,先收了定金再說。

    宴雲河親自收割了那百株小麥,之後一點點地脫粒,得到了那麼一小袋的小麥。

    雖然不多,但想起那時自己是抱著或許要死的心情,才兌換了這些小麥,再看看如今的名望值,滿足感都是雙倍的。

    吳余聖是親手接過這批小麥種子的,宴雲河裝袋的時候,吳余聖正巧也在,他還記得那時的種子只有一把,再看看如今的收穫,不禁心中驚疑不定。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