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2023-09-26 19:53:03 作者: 染千江
    當然,他的這個嘗試,是根據現在簡體字推廣之後得出的結果,此時說來,倒也不算錯。

    蘇墨也沒問宴雲河要提供什麼工作,他手指敲了敲茶案上寫了簡體字的紙,「那王爺又有何法可降低成本?」

    宴雲河道:「現今識字練字需筆墨紙硯四寶,但在我看來,只需筆與紙兩樣即可。」

    「何解?」無墨怎能書寫?

    「書寫,就是在紙上留下痕跡。」宴雲河拿起那張紙,「如此才能讓人看到字,只要找到能代替毛筆與墨汁的東西,同樣能在紙張上留下清晰的痕跡,但製作的成本卻遠遠低於製造筆墨,就能降低成本。」

    蘇墨來了興趣,「王爺已經找到了。」

    「不錯,」宴雲河神秘一笑,「雖然還未製成,但我相信離此物面世那日已經不遠了,到時還要先生品評一二。」

    「若能得見此物,那是老夫之幸,當不得「品評」二字。」

    蘇墨一手提起茶壺,給宴雲河倒上一杯,「說了這半天,茶都要涼了,王爺莫嫌棄。」

    宴雲河從善如流,端起茶盞喝了一口潤潤唇,接著說道:「我今日前來,是請先生出山的,簡體字只是其中一方面。」

    蘇墨拿起煽火的小蒲扇朝著煮水的火爐扇了扇,「我有一二老友,或許會對這簡體字感興趣,但多的老夫這個閒人怕是幫不到王爺。」

    這是明晃晃地拒絕,宴雲河也不急,「先生聽我說完再表態不遲,我說簡體字只是一方面,是因為還有兩件事也與這教化相關。」

    「哦?說來聽聽。」蘇墨又放下了手中的蒲扇。

    宴雲河道:「我知道大多數人學字時,會為不認識的生字做注音,但因為個人的習慣不同,音標雜亂,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想請先生制定一套適合初學者的注音。」

    「此為一,二嘛,則是利國利民的大事——編訂字典。」

    若說音標,蘇墨自己還能努努力,但字典一事,向來是朝廷主持的事,這絕非一人可成。

    「我朝已有《朝聞字典》,王爺覺得這字典不可用?」蘇墨皺眉道。

    宴雲河搖搖頭,「《朝聞字典》雖好,卻非我心中的字典,它更像是典籍的注釋,而我所認同的字典,是能以音查字、以字查音,所有人都能輕鬆使用,在其中找到文字含義的字典。」

    「所有人?」蘇墨喃喃道。

    宴雲河肯定道:「所有人!學識無貴賤,自是所有人都有認字的權利,此乃青史留名之大事,我不知能託付何人,唯有先生的道德品行使我敬佩,學識使眾人信服,此事非先生不可!」

    雖然宴雲河之前根本不知道蘇墨此人,但聽了他不畏權貴的事跡,又有一番閒聊下來,對他的品格還是能看出一二的。

    當然,這些事也不是非一人不可,其餘人不行的,宴雲河這話也只是想著先說說好話,給蘇墨畫畫餅,能忽悠一個是一個,他要是幹了,還能半途而廢不成?他要是不想干,宴雲河再去找別人就是。

    更何況,像蘇墨這種學士,哪能沒有幾個大佬朋友?抓住這一個,就等於抓住一群,非常值得宴雲河竭力結交。

    蘇墨陷入沉思,時而緊鎖眉頭,時而嘴角微翹,最後乾脆起身在亭外來回踱步,像是舉棋不定的樣子。

    宴雲河反而鬆懈下來,端起茶盞,觀賞起亭外花叢,欣賞起這夏初的好景致。

    小弟子看看自家老師,又看看面前的攝政王,不是很明白這兩個大人怎麼了,老師之前明明還是很閒適的。

    蘇墨本就是性格堅定之人,不一會兒就已拿定主意,他回到茶案前坐下,神情堅定又放鬆,「先說好,老夫是不管朝中事的。」

    宴雲河雙眸中亦滿是堅決,「我也不管那朝中事,這一生只要能將掃盲之事辦好,我就心滿意足了。」

    「掃盲之事?」

    「有字不識如目盲,不通教化是心盲,我只願有生之年,再沒有眼盲心盲之人。」

    「好!好一個掃盲,此事加我一個!」

    宴雲河想做的事多了,當然不只掃盲一件事,在他心中,農業才是重中之重,其餘的吃飽飯再說。

    但在做一件事時,並不是孤膽英雄就可以,他需要同伴,所以此時才要為之後的教育做準備,免得後續發展時無人可用。

    更何況,此事非一朝一夕之功,此時不做準備,後續難免掣襟露肘。

    只不過為了表達自己對此事的重視,免不了用些誇張的修辭手法。

    如今成效顯著,蘇墨已經答應加入他的隊伍,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

    他舉起茶盞,敬道:「有先生助我,吾道不孤,今日我願與先生約定,共同進行這教化改革,必不讓先生有後顧之憂,我在此冒昧代天下人及後世百代謝謝先生,敬先生。」

    蘇墨亦端起茶盞,「老夫亦必將全力以赴,不負君之所望,今日就與君定下這亭下之約,清風朗日均為我等見證。」

    「請!」

    二人以茶代酒,在這朗朗乾坤見證之下,做下了影響後世千百年的約定。

    即便後世史書如何著墨,也無法描繪出此等畫卷一二,當世之事唯有當時之人才能體會。

    也唯有同樣見證亭下之約的小弟子,經歷了後來的教育改革之後,才能真切地體會三分,後日之格局變換,是如何從這小小的涼亭之下開始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