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頁
2023-09-26 14:47:00 作者: 孤荷
溫善晉往兩人的肩膊上拍了拍,須臾,便是接受了這樣一種解釋,「行,為父明曉了,你們此番來尋我,本質上就是來尋我借兩萬斤米的,是罷?這也簡單,隨我去米倉取便是。」
溫廷安聞罷,一抹微訝之色覆上眉簾:「父親真有兩萬斤米?」
翛忽之間,她想起了此前村人說過的,溫善晉發明了一種大稻,其產量乃屬尋常稻穀的三倍,當時溫廷安非常駭異,與溫廷舜相視一眼後,一前一後,隨著溫善晉來至穀倉近前。
直至看見了倉內的具體景致後,她心中才真正確證了一樁事體。
溫善晉手頭上,確乎能拿的出整整兩萬斤米。
第190章
在溫善晉的率引之下, 溫廷安和溫廷舜來至了穀倉,它坐落於農舍北偏東的大後院,亦是一種漆瓦粉牆的三進格局, 溫善晉搴開了一層纖薄的、防雨的膠質垂簾後, 溫廷安原是受限的視角, 一下子陡地豁然開朗起來,在她的眼前,是一片綿延起伏的稻穀米糧,它們龐大得像是聚攏起來的海浪, 約莫有半丈之高。
這些糧米,乃屬遠近的村人送過來溫善晉的,是為了酬答他發明出了多產大稻, 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糧食問題——當然, 除了大米,那懸飾在儼然農舍門前的臘肉、玉米、辣椒、醃鹹菜等等, 它們亦是隸屬於遠近村人所饋贈,你給一點我亦給一點, 時而久之,量就非常多了,溫善晉平素基本不必去縣鎮採買或是趕集,光是村人所饋施的食物, 他就根本食不完, 尤其是大米米糧。
鵝塘縣地居廣州府以南的位置,在這一方水土之上,它的農作物是一年兩熟, 本就產量豐碩,加之歷經過改良以後的水稻, 它自身的量產,就會變得非常高,是尋常水稻的好幾倍。
原本這一座米倉是並不存在的,雖然說,鵝塘縣的當地百姓,家家戶戶皆有這樣一座穀倉,用以存儲米糧與其他糧食,但溫善晉剛下放至鵝塘洲時,他並沒有建造穀倉的打算,起初,他覺得自給自足就行了,建造米倉顯得不是很有必要,也很可能會浪費很多空間和地,他在短瞬的時間內,也不太可能會得到這般多的糧食。
能發明出一種多產的稻穀水稻,此後得到了四面八方村民的施贈,這委實是出乎他意外的事。
溫善晉是一個容易自洽的人,流放嶺南以後,他就遵稟著一種『既來之,且安之』的心理,剛來鵝塘縣,他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此地靠海,諸多居民所種植的稻穀與其他農作物,通常會引發一種海水倒灌的問題,這種問題是較為嚴峻的,當農作物,尤其是稻米,其所含鹽鹼成分較高的話,這種稻穀基本便是作廢了,全然不能被村人所食,更不能進行在農市之中進行交易與採買。
海水倒灌的現象,一年當中,會生發好幾次,每次皆會對田壟上的莊稼漢,造成一種極是嚴峻的戕害,這是困擾村民已久的問題,誰也沒有想到解決的方案。
溫善晉對於這種現象,留下了一個心眼,身為疇昔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其實有接觸過,不少從地方州府上疏來的奏摺,主要便是講述糧災的問題。
很多州府,每歲皆有指定的課稅指標,即尋百姓收多少糧食,但百姓不一定真的能按時遞呈指定斤數的糧食,收成好的話,自然能按時納糧稅,但收成不大理想的話,就很容易交不上,交不上,官民之間就容易引發矛盾與衝突。
最讓溫善晉印象深刻地,便是隸屬於禎州府,它這裡有六個縣,每一歲的歲暮,到了課稅的時節,禎州府的糧食總是納不齊,總是缺斤少兩,其所缺得斤數,還不是一般的多。
當時,溫善晉有仔細地考慮過,要不要適當地減免一些糧稅,但其他宰執大員,是堅定地持反對意見的,禎州府地處江南以南的位置,當地的氣候溫暖常春,怡然優渥,光照濃烈豐足,水分彌足充沛,沒有中原之地的風沙災厄與乾燥天候,易言之,禎州府所處的地方,可謂是得天獨厚,在如此一個適宜的地方種大米,竟是種得缺斤少兩,那就不是糧食自身的問題了,是農民有問題,還有管理糧食的胥吏,有問題,甚至是當地的知府知州也有問題。
當時溫善晉在這樣的問題上,關注並沒有那麼深,洛陽城離禎州府,攏共有上千里的距離,他對禎州府的百姓並不那麼了解,他們具體是如何種植水稻的,種植過程當中,又會遇到哪些艱深的困難,他們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呢?會不會是這些困難,成為阻絆農民種糧的最大緣由?
凡此種種,溫善晉其實是不大知情的,當時公務繁冗,案牘堆積成山,他亦是無瑕去深究禎州府糧稅,未抵指標的真實原因。
這些關於課稅交不上的案牘,也很微小,溫善晉沒有仔細地深究,著手交給下面的官員以及戶部、吏部去解決了。
直至他真正地來至了鵝塘縣,他看到了海水倒灌的問題,這些問題嚴峻地侵擾到了農作物的生產與發展,溫善晉當時心中有一小塊地方塌陷了下去,雖然塌陷的地方不甚顯明,但它到底還是塌陷了。
原來,禎州府每年交不上糧稅,是因為這樣的緣由,不是因為糧吏的懈怠,更非農民的不作為,而是因為所蒔植的田產,與地理環境有著休戚相關的關聯。簡言之,海水倒灌,才是引發莊稼作物地產的真實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