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頁

2023-09-26 14:24:05 作者: 烏鞘
    第194章

    太子此次前來乃為門下省協理吏部考課一事,他雖身無常職,卻代為門下省侍中,大權在身,若是只言不置,未免有人說他遇事只會攤派手下,因此親身來到吏部。再加上太子曾有所耳聞,卓思衡與高永清因前事過節,已許久不曾來往,即日起即將共事,他如何不能不擔心?

    高永清在門下省對太子多有從旁協助,也不似部分官吏似有觀望之嫌,盡心竭力,好些太子劉煦不了解的約定俗成,他都事無巨細相告,絕不推諉。他不願見兩個純直良正之臣因誤解針鋒相對,便想自己嘗試從中斡旋,緩和些今後二人公事的冷凌。

    誰知卓思衡率領吏部眾臣拜見過他後,安排諸位大理寺臣工由沈崇崖帶領去到專辟的僚屬,請他與高永清一起去到侍郎處置公事的內堂里,太子既驚喜又憂心,忐忑之際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調節,誰知三人一入內堂,卓思衡便和高永清相視一笑,抬手而握。

    「大哥,恭喜你榮登此位!」

    在劉煦眼中永遠板著臉的高永清竟然是笑著對卓思衡說話的,劉煦整個人都是茫然無措的。

    「剛來就要負責考課銓選,兩隻手都握著燙手山芋,哪裡好恭喜。」卓思衡用力回握後笑道,「幸好能有你來替我分憂,不然真不知接下來的紛擾要怎麼一個人應對。」

    「大哥放心,我既來了吏部,今後可便宜從事的地方你儘管告訴我便是。」高永清笑著回應。

    「這段時間多虧你在門下省幫我為太子殿下引燈看路,殿下未掌過俗務,初次山手難免心慌手亂,有你襄助,我怎會不放心?只是要你兩邊兼顧實在是辛苦。」

    「大哥的吩咐,我自當責無旁貸。」

    太子這才反應過來:「你們……」他的手胡亂比劃,可嘴卻最多說出兩個字來。

    卓思衡和高永清見太子如此反應,便知二人的默契連他都瞞過去,相視一笑,還是卓思衡上前一步說道:「殿下莫慌,從前如何想今後也如何想,但您只需記得一點,高大人絕不會欺你騙你,我與殿下職務相隔甚遠,不好私交露於人前,高大人與您本就該是上下同衙,於私你們二人雖也不應見面,但於公,你們但凡人前直言都是無人可置喙的。」

    言及此處,他又去看高永清道:「但你也要注意,若官家問起你為太子盡責,你盡可耿直奏對,只說是陛下命太子執掌門下省,你輔佐太子便是無愧陛下,官家最愛聽這樣的話,多說點他不會嫌棄聽膩的。但仍是不可展露太多對太子的關切,只秉公而待的架勢就足夠了。咱們當下還是不應暴露太多。」

    「咱們……」太子饒是已在朝中鍛鍊多年,這樣的場面還是讓他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支吾半晌,只換來卓思衡與高永清善意卻也欣慰的笑來。

    「太子勿憂,我們二人人前人後不是一回事,我與永清賢弟是家父把臂受託的情誼,只是朝堂風雲詭譎,於我們二人而言,故作漠然是最好的保護。」卓思衡含笑替太子解釋。

    原來卓思衡一切都為自己考慮到了,甚至連最隱蔽的暗樁都拿來替自己謀劃,他心中感動,幾乎就要哽咽,但又怕二位良師覺得自己軟弱,便硬生生忍住了,只笑道:「我還以為二位是一直有宿怨,竟自以為是想來調節,倒鬧了笑話。」

    「殿下仁厚,懷慈而憂,讓殿下擔憂是臣的不得已為之,請殿下海涵。」高永清笑而長拜。

    誤會解除,太子的緊繃狀態也就此卸下,對卓思衡的愛敬之情溢於言表,但仍對這安排有不解之處,問道:「可是既然二位如此,不更應該避嫌少些往來,卓侍詔為何讓御史台加入考課?」

    高永清自然清楚卓思衡作何打算,溫言道:「殿下有所不知,避嫌太潔反倒會使人側目猜忌,更何況我與大哥都以純直秉正立身於朝,如果私怨太盛,倒教人覺得名不副實,遇事只顧私怨卻不諒國體。當然,這只是其一,其二則是此次大哥手握權柄太重,難免使人側目,嫉羨者有宿怨者也有,御史台能分擔些權責,也給大哥施展留些清議的餘裕。」

    「還有一點,我需要一些時間。」卓思衡說道。

    這便是高永清也不知道的緣由了。

    「我自四方遊歷,見許多人才埋沒於鄉野,鬱郁而不得志,其中有人是科舉出身,也有芝麻小吏,他們不能得有所用,問題諸多不可一言而蔽之,但我想該給這些人一個機會證明自己能夠造福一方。我一路走來,許多村鎮鄉野之間往往天差地別,一壟田畦相隔,兩地百姓的日子便相差甚遠,有的食不果腹,有的安足樂業,若水土一致,便是地方官作為與非的根由……吏部是天官,高高在上,想做到自上而下知曉舉國官吏優劣品行而不受蒙蔽實在太難,自己走過的土地見過的鄉情總歸心裡有數,我第一批左選,想將這些曾親自調查過的地方上調查過的人提拔到適合他們的位置,我不想來到吏部的第一次左選就只迎來送往弄權於掌,身居高位是我所求,但若僅為權勢,實在有違為人擔當。」

    卓思衡說完自己也想嘆氣,左選歷來少涉及地方官吏,多在京中選材,這當然是合理的,吏部尚書和侍郎常年久居帝京,於此行公務,上朝下朝日見百官,對於他們來說,最熟悉和最了解的也是帝京的官吏,若要推舉左選,總不能盲選外任不知根知底的人才,實在難以服眾,故而便在帝京諸官當中選拔,也是多年來的常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