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2023-09-26 14:24:05 作者: 烏鞘
此次選撰考因是選拔編纂書刊的人才,故而只考史論文章,說是史論,也與時策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不必與當下朝政相呼應,但題仍是自史書中來。
——她們此次要作答的題目出自《晉書》。
《晉書志二天文中》有載:懷帝永嘉六年七月,熒惑、歲星、太白聚牛、女之間,徘徊進退。案占曰:「牛女,揚州分」,是後兩都傾覆,而元帝中興揚土。
卓慧衡讀罷試題所寫晉書原文,心想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六年已實為東晉,正是永嘉之亂已過尾聲,天下大亂,東晉偏安江南,可講之人與事如此之多,為何以星象起論?
再看後續點題,若不是正在考場,慧衡真要為出題的羅女史擊節而贊,贊她怎麼想得出如此見微知著又識略敢言的題目來!
羅女史在題中敘述的意思層層遞進,她先是說:自晉後天文曆法發展,已經證實以上星象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是司職官員編出來上書所自行創造的祥瑞,為的就是要讓琅琊王司馬睿於江東登基為帝,雖然這個時候晉懷帝司馬熾仍在北方被扣押,然而已無人君之實,江左需要新的皇帝主政,故而朝臣紛紛上表稱祥瑞,鼓動司馬睿繼大位。這件事連司馬睿自己都看不下去了,聽了後連嘆國家現在這個德性哪還能有祥瑞?老天不長眼嗎?
羅女史論述完畢,調轉話鋒,逼出真相和主題:
這些進言的人大部分都是門閥和外戚,他們同氣連枝,希望司馬睿上台,給自己創造權力的溫床、政治的土壤,擴大實權增長勢力而已,哪是真為了國家著想?古往今來,此等事屢見史書,並不稀奇。外戚,即戚畹,自宏處解釋,是帝王的母族妻族,自微詳析,官宦人家公侯府邸乃至尋常百姓家中都有這樣的關係繫於裙帶之際。其紐帶,便是我們女子自己。自古以來,外戚並非皆為惡徒,亦有能臣良將家國棟樑,只是作惡者多,致使人人論及外戚,總先非議起議於我等女輩,然而真正倚仗血緣為惡事的,難道真的都是女子嗎?既然外戚之禍不全然是我等之罪,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女子,如何做才能不去成為這樣的裙帶、使得自己的家人成為如此關係的作惡者?又該如何作為,好在其他人已經成為了這樣外戚的情況下,如同鎮定二公主一般忠獻於聖上、裨益於社稷?
卓慧衡用大哥教得經驗,一邊審題磨墨,一邊草擬腹稿。
這個問題非常尖銳,卻又安全,它實際上完美避開了當下朝政。要知道當今皇帝哪有一個半個外戚,羅女史雖然是羅貴妃的妹妹,但是唯一的職務是宮中教女眷讀書,半點實權也無。太后皇后家都被收拾過一遍,還活著的人都老實得堪比秋末死蟬。所以聽起來仿佛此問切中所有王朝要害,也只是起於史料盡於史料,沒有越矩之嫌,卻實實在在能檢驗出考答者的水平來。
她按照卓思衡傳授的答題準則,先落筆寫下「對曰」二字,最後一划橫過,只覺金殿對策就當如此,在這二字之後的每字每句都有千金分量,不可欺也。
「江左一朝,代亂國祚,自永嘉徙流偏安卻不得安,敦、峻二亂致帝位浮蕩……」
她自腹稿取論,斟酌字句,按照羅女史命題的思路先將要闡述的論點隱藏在論據中,以史料的堆疊呈現其義。這是大哥講過的時策「緩破法」,當然還有開宗明義的「脫穎法」,她覺得還是前者更適合自己此次的闡要。
卓慧衡繼續寫道:王敦之亂暫且不表,但蘇峻之亂是庾亮一手造成,此人正是晉明帝庾皇后的哥哥,正宗外戚,在晉明帝駕崩成帝繼位後,作為皇帝的舅舅,從太后手中收來攝政的權柄,架空年幼皇帝把持朝政,卻志大才疏盲目躁動,甚至殺害宗室,是最終造成蘇峻祖約之亂的罪魁,當東晉都城建康落入賊寇之手,他的妹妹一朝太后也慘遭毒手,多虧陶侃溫嶠二人力挽狂瀾,否則東晉國祚更要短折不承了。
那麼庾皇后也就是庾太后有罪嗎?她對自己的兄長言聽計從,自己的兒子被算計而已無法拯救。只是因為她這樣的門閥之女大多只被培養成了無用的器具,是衣冠名流家族們染指皇權的裙帶,全無本領,即便她心中能識善惡能辨事理,也毫無能力去改變現狀。
所以我認為,如果要想徹底杜絕外戚為禍朝綱的可能性,就要從如何教育女子開始思考。科舉取士為國掄才,講究的是為國,那么女子教習卻從來強調光耀門楣,是不是就落了下乘呢?故而好些成為外戚裙帶的女子只知有家不知有國。但如果能用對待士人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天下女子,讓她們心中承載家國功業之重,通曉治世明達之理,就算她們父兄子弟里有如庾亮一般的社稷蛀蟲朝廷歹人,她們也能有能力制衡,因為受過國政教育後的女子,就如同立志為官的士子一樣,將國列於家前,擁有同樣宏達的志向,堅不可摧。
……
卓慧衡又以舉例引出論點再闡發論據的方式洋洋灑灑寫了好幾頁紙,期間多有抹去再推敲的字句,又恐言辭不夠深刻,多有刪添。
終於到了文章的最後,慧衡忽然想起昔日童年時曾與大哥一道讀書時深記的一則《晉書》故事,剛好可用來放在文章最後,既能回首點題,又能引深意長。她略加思索,提筆將心中所涌加諸於墨:
東晉流民帥劉遐,其夫人邵氏乃是名臣邵續之女,當年邵續賞識劉遐雖非門閥士族,卻「忠勇果毅,義誠可嘉」,將女兒嫁給他。劉遐自為朝廷所用,一直坐穩北中郎將和兗州刺史。這期間他幾次平定叛亂,的確沒有辜負皇上和自己岳丈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