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2023-09-26 14:24:05 作者: 烏鞘
所有士子無論是否答完,一律停筆,由禮部官員引出至偏殿等候結果。
殿試是不會讓人再回家再等通知的,刺激也是刺激在這裡,你坐在偏殿,正殿說不定皇上就在看你的文章,想想都有點小激動。而且當場出成績,下午立即唱名賜第,賞袍笏,騎馬出宮門赴期集所。全套流程極其完備,一甲三名可謂榮極。
偏殿內所有焦急不安和渴求盼切都隱藏在沉默當中,卓思衡坐在一側,不知為什麼心思飄忽,想到了一件父親卓衍說過的趣事:他那一屆殿試後,一人因太過緊張暈厥,後來那人點了二甲第十五名,也是極好的成績,可是因為這一暈,被人起了個外號叫昏昏進士。
那時他覺得這人好有趣,自己高考也沒那麼緊張的。可是只有親身經歷才明白這種感覺,命運的審判就在隔壁,此時卻只能枯坐等待,何等心焦。
不過他現在想起當初的父親和自己,想起這位昏昏進士,想起自己這一路走來,倒是暗自搖頭一笑,兼具自嘲和釋然。
而集英殿正殿的天子於臣僚,皆著眼於國之大計,士子們在隔壁的小情緒他們是渾然不覺的。
皇上已看過幾篇,他覺得水平還算屬於平均水準,便讓禮部官員先讀著,聽到偶有不錯的再細看。而讀過的文章都傳至其餘殿試閱卷官員的手中。
讀過五十餘篇,皇上反倒覺得,這屆士子的水平比去年要厲害許多,有人文辭雅正,陳詞濫調也能寫出綽約風貌;有人立論嚴謹,絲絲入扣張弛得度。總之都有一些長處。他略一挑選,便有十餘篇摞入內侍掌心,只覺難分高下,不知改列誰為一甲。
但皇上的這種心情,只持續到第六十一篇時策答卷讀完前。
禮官只念開論,他便立刻覺奇,要拿過來自己細看,邊讀邊擊節讚嘆。
這篇文章實在是太特別了!
大多數人都從漢文帝和漢章帝入手起論,而此篇上來卻先表面態度:皇上,我們先不要看漢文帝和漢章帝,要看當時的政治成就,也要看先前的政治遺產,這些皇帝之所以運用這些方式治國,未必是他們性格如此,而是有可能是接手時的環境讓他們不得不選擇這樣做。
首先,漢文帝前是漢惠帝和前少帝、後少帝兩位不為史書所認的君主,這是呂氏臨朝的時代,司馬遷乾脆沒寫惠帝本紀,直接寫了呂后本紀,可見漢文帝承接的其實是呂氏時代。呂后時代在《史記》和《漢書》里的評價都跟高,認為是「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再加之黃老之道休養生息,於是「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那麼當漢文帝繼位後,周勃陳平夏侯嬰等大臣誅殺了有異心的呂氏一族,這是上層的動盪,然而民眾仍然井然有序生產生活,管子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漢文帝又何必採用激進手段鞏固統治呢?他只需要沿用前任受歡迎且有效果的政策,甚至在此基礎上更加輕徭薄賦廢除重典,自然德化興盛。
其次,再看漢章帝的爹漢明帝,他老人家在位期間也是以吏治清明海內安定著稱的,他注重儒學教育,主抓社會風氣,戶口滋殖,所以漢章帝繼位的時候,就有了一個相對儒道交相輝映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寬厚的風氣是一種必然選擇,因為社會已經接受過道德的訓教,順應無需太多變化,也是成本最低的治國方略。也正是因為漢章帝選擇了順應,才有了後面的明章之治。
所以,我的觀點是,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才是漢文帝和漢章帝的優點,而不是所謂「專用德化」和「事從寬厚」。這也是此兩朝達到皇上艷羨水平的原因。
皇上問如何才能像他們一樣,我勸皇上先別想「像」而去想「不像」,他們因時制宜只需要順應,但並不是每朝每代都能以這種方式來決定政策導向。漢宣帝就是中興之主,他前面的戰亂不可不謂生靈塗炭,他怎麼延續前面的策略呢?延續誰?王莽?這不可能,所以他的選擇就是開創自己的時代。「興亡在知人,成敗在立政」能夠選擇順應,是一種條件,但如果不能順應,便要有所開創。皇上憂心的問題其實不該是如何承續,而是如何開創新局面新時代。
……
後面又列有目前國家面臨的問題,以及需要採取面對的態度和手段,其間旁徵博引,縱列穿梭於史料之間,可見此人博覽群書且博聞強識。最重要的是,能將這些知識化用入文,絲絲入扣編張若星列,完全沒有誇張和驚嘩的虛言,字字都說到此人希望論述的觀點之上。而除去新銳的視角,文章用詞也是古雅質素,頗具唐文風采。不鋪張亂陳,也不夾攜冗雜,簡練剛健,又有迂和緩急引人入勝,當真是好文好思好策好對!
皇上將此卷交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沈敏堯,得才之喜溢於言表:「沈卿也觀此文!」
沈敏堯方才聽讀時,便覺驚艷,此時再看,便明白為何皇帝如此愉觀,他心知除非天上文曲星真的下凡答後面幾十張卷,否則後續再有超過此子之人怕是不能。他將卷子遞給下首幾位閱卷官同看,自己則躬身向皇帝作答:「好文章當配紫金鞍。」
皇上頷首微笑。
果真直到讀完所有文章,雖有一兩個也是非常優秀的卷子,但始終不及此文此論。
皇上幾乎不用猶豫便擇好一甲,而余臣商議之後,也呈列其餘士子名次,報以天子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