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2023-09-26 13:16:39 作者: 莫言
還是回到國外演說這個話題上來,用自己寬容自己的態。既然受邀出去,總是要說點什。既然沒有即席演講的才能,事先寫好稿子,出去照著念念,也是可以原諒的,總比裝啞巴好。有人說作家出去代表國家說話,那是瞎扯,那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當然有人要這樣想也不是不可。十幾年前,我的一個朋友,剛加入了省作家協會,心中興奮,坐在火車上,將作協會員證擺在小桌子上,夏天,開著窗,一陣風來,把那東西刮出去。他急了,想跳窗,被大家拉。我的朋友,哇哇地哭起。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引得眾人前來觀看,還以為錢包刮出去了。後來有人說:別哭了,回去補一個不就行了。我的朋友說,回去當然可以補一個,但這次人家怎麼知道我是一個作家呢?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太撇著嘴說:年輕人,別哭。當年托爾斯泰把作協會員證丟了,就在胸前寫上 我是作家 四個大字,你也可以照此辦。我明顯聽出來老太太的譏諷之意,從此出門再也不帶作協會員證。這個老太太給我上了一課,讓我明白了許多道。所以我知道了,有的作家出國可能代表祖國,但我只代表我自己,有時候連自己也代表不。因為我的話需要翻譯給聽眾,翻譯能否把我的話翻譯得符合我的本意,只有天知。既然是在國外說話,適度地自我吹噓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國外的作家都有這嗜。所以我的這些 演講 里有些話,大家也不必當。話是那樣說的,但自己能吃幾碗米飯還是知道。一個寫小說的,按說不應該寫除了小說之外的其他文字,但迫於人情世故,我也不能免。將 演講 、 對談 之類文字結集出版,是不但庸俗而且肉麻的事情,比內褲外穿好不到哪裡。從這個意義上說,那個在屁股上貼布條炫耀名牌內褲的作家雖然不是我,但也可以算是。
向格拉斯大叔致意----文學的漫談·搖·搖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文學開始煥發出勃勃生。當時,文學是社會的熱點,作家的工作也受到了大眾的矚。一個年輕人,只要能寫出一篇有點新意或者是觸及了社會敏感問題的短篇小說,馬上就會成為新聞人物,並由此獲得受到人們普遍尊敬的作家稱。這個時期,也是外國文學對中國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時。截止到目前為止,我想還沒有一個80年代後成名的中國作家敢肯定地說他的創作沒有受到外國文學的影。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在此之前,中國作家長期生活在一個封閉禁錮的社會裡,對西方世界的作家們取得的重大成就缺乏了。進入80年代後,改革開放政策使國門打開,大量的西方作家的優秀作品被翻譯成了中文,在西方世界早已轟動多年的許多重要著作,在中國再次引起轟動,強烈地震撼著作家們的心。在那幾年裡,中國作家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勤奮地創作著,不自覺地摹仿著,使中國的小說開始擺脫了 文學為政治服務 這樣的咒語般的口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心靈的和創作的自。
在西方作家的作品湧入中國之後不久,中國作家的最新作品也開始受到了西方漢學界的關。與此同時,很多走紅的作家也開始頻繁地走出國門,開始了與西方的交。但這時的西方漢學界看待中國作家和作品的眼光,還沒有完全地擺脫政治的視。他們總是想從中國作家身上和中國作家的作品中發現中國的政治生活,而且總是能夠有所發。這個時期被介紹到西方世界的大多數作品,都帶著明顯的為政治的或者反政治的痕。而這個時期頻繁地獲得出國機會的作家,也大都是體制內的寵。他們一重身份是作家,一重身份是文化官。這些人出國後,對西方充滿了戒意甚至是敵意,很少能用純然的文學的立場,與西方的作家和普通的文學讀者進行交。這個時期被翻譯成外文的中國作家的作品的真正讀者,大多局限在漢學界和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圈子裡,並沒有被普通讀者注。
進入90年代後,這種尷尬的境況有了改。首先是許多有眼光的漢學家,開始擺脫了意識形態的束縛,用比較純粹的文學眼光來搜索中國新時期文學裡的佳作,漢學家與作家的合作也逐漸地消除了官方的中介,演變成為了民間的、友誼的、文學的行。這種改變,使純粹文學意義上的中國當代優秀文學作品被翻譯到西方,與此同時,被翻譯成外文的中國作品,也開始從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小圈子裡走出來,進入了西方的圖書市場,不再依靠非文學的因素、而是依靠著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被西方讀者選。
我的作品,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即引起了西方漢學界的注意,但我的書在西方成為商品,卻是90年代初期的。我平生第一次出國是1987年,出訪的國家是德。當時,柏林圍牆還冷漠地聳立著將美麗的柏林一分為二,前蘇聯的士兵還像雕塑一樣站立在德國的一座雄偉的建築物大門前,讓我的心靈受到沉重的壓抑和震。那次中國派出了一個十幾人的作家代表團,團長和副團長都是中國作協的領導。邀請我們訪德的是一個德國的老太太,代表團的名單是邀請方和中國作協妥協的產物,也就是說,像我這樣的非主流作家,是不可能獲得出國訪問的機會的,但因為這次邀請的民間性質,中國作協不得不做出讓。因為在中國作家協會這個系統里,直到現在,出國還被看成是一種待遇或是獎賞,只有他們喜歡的作家,才可能被派遣出。
那次在德國,有關文學的活動其實很少,大多數的時間是在觀光旅。德國很有幾個令我心儀的作家:譬如君特·格拉斯、譬如西格弗里德·倫茨,但我知道我是不可能見到這些作家。一是西方的作家對中國作家不會感興趣,二是我們的確也沒有寫出像《鐵皮鼓》、《德語課》這樣的偉大作品,從而獲得與他們對話的資。儘管我沒有見到這兩位偉大作家,但到達了他們生活過和生活著的地方,置身於他們小說中所描寫過的環境,一種親切的感覺還是油然而。格拉斯和倫茨,他們對我的吸引力比德國這個國家對我的吸引力還要巨大,如果能見到他們,我想這會成為我的隆重的節。
進入90年代之後,出國已經不再是文壇貴族的專利,作品被翻譯成外文,也不再是一件稀罕的事。偶爾也能聽到某個中國作家的作品的外文譯本在國外獲得了這樣那樣獎項的消息,但中國作家在海外的影響與外國作家在中國的影響比較起來,還是微乎其。
90年代末,我頻繁出國,去促銷自己的書,去參加文學的會議,儘管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還不能與西方的文學抗衡,但情況較之80年代我去西德時,顯然有了好。譬如我的《紅高粱家族》的義大利文本,僅精裝本就賣了萬餘冊,法文版的《豐辱肥臀》出版三個月就賣了八千冊,這樣的數目儘管與暢銷書不能同日而語,但一部中國作家的小說,在義大利和法國這樣人口不多的國家,能有這樣的銷量,已經是很令人滿意。即便在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很多小說也只能賣出幾千。
去年我的小說《酒國》的法文版在法國得了一個文學獎(LAURE·BATAILLON),我去領獎時通過翻譯與參加這次評獎的一個評委沃洛丁進行了簡單的交。他本身也是法國的一個很優秀的作。他說這次評獎進入了最終決賽的三部作品都是中國作家的,一部是高行健的《靈山》,一部是李銳的《舊址》,《靈山》為高行健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舊址》也是被很多漢學家讚揚過的作品,但評委們最終卻選擇了我的《酒國。沃洛丁說,他們認為,《酒國》是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文本,儘管它註定了不會暢銷,但它毫無疑問地是一部含意深長的、具有象徵意味的。這樣的評價通過一個法國作家的口說出來,真讓我感到比得了這個獎還要高。因為我的這部《酒國》在中國出版後,沒有引起任何的反響,不但一般的讀者不知道我寫了這樣一部書,連大多數的評論家也不知道我寫了這樣一部。
時至今日,80年代那種用非文學的眼光來觀察中國文學並決定翻譯出版的現象依然存在,我認為這是正常的,而且是永遠也不可能消除。就像中國的出版社為了利潤在不斷地製造暢銷書一樣,西方的出版社也希望能出版給他們帶來豐厚利潤的。但畢竟是有很多的翻譯家和出版社正在默默地工作著,不是為了利潤,而是為了向西方的讀者介紹真正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在新的世紀裡,隨著中國作家創作自由度的逐步加大,隨著作家創作個性的充分展示,必將有更多的佳作出現,假以時日,中國作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將逐步提高,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重要性也將與日俱。我作為一個中國作家,中國是我的最佳創作環。我對我自己的創作充滿信心,因為我知道,我用卑下的心態把自己與諸多的作家區別了開。中國向來就有 文以載道 的傳統,許多作家往往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錯以為自己真是什麼 靈魂的工程師 ,肩負著教育人民、為人民代言的重任,這就使他們不自覺地成為了精神的貴族,不自覺地用一種居高臨下的眼光來看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廣大人民,用這樣的眼光觀察到的生活必然是虛假的生活,用這樣的態度寫出來的作品必然地是虛偽的、缺少生命力的作。這樣的態度,已經被很多作家所拋。也有部分作家,心態狂傲,目中無人,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見、看見了也不願意承認別人取得的成就,這樣的態度,事實上也大大地傷害了他們的寫。我相信,中國有不少像我這樣的作家,我們彎著腰,像辛勤的農夫一樣在文學的田地里耕耘著,我們在積極地勞動著的同時,又虔誠地祈望上帝賜給我們好運氣,因此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偉大的作品必將誕生,中國作家與西方作家平等交流、中國文學被全世界的讀者所閱讀並喜愛的日子已經為時不遠。
(本文是為德國《明鏡周刊》而作,2001年9月)
我猜想三島其實是一個內心非常軟弱的。他的剛毅的面孔、粗重的眉毛、冷峻的目光其實是他的假。他軟弱性格的形成與他的童年生活有著直接的關。那麼強大、那麼跋扈的祖母的愛病態了這個敏感男孩的心。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屍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併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誇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
我猜想三島是一個在性問題上屢遭挫折的人,他對女人的愛戀到達了一種痴迷的程。而且是見一個愛一個。他絕對不是一個性倒錯者,更不會去迷戀什麼淘糞工人汗濕的下。我猜想他對男人身體有強烈的反感,他絕對不具備同性戀的傾。我感到三島有很多關於他自己的話是騙人的,就像大多數作家的自述是騙人的一。我並沒有讀三島多少文章,但如果三島痴迷男人的話題是他初涉文壇、三十歲前所說,如果他在四十歲之後再沒說過這樣的話,那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所謂對男人的愛戀云云,其實是三島標新立異、希望藉此引起人們注意的邀寵行。我猜想當時的日本,沒有一個作家是同性戀者、或者是沒有一個作家敢於自己承認是同性戀者吧?三島這樣一鬧,該有多大的魅力啊,由此會讓多少讀者對他的文學感興趣。他心中最雄偉的男人身體就是他自己的身。他愛戀的也是自己的身體,並幻想著用自己這樣的身體去征服他喜歡的女。他有點虐待狂的意思對待女。三島一生中很多特立獨行,其實都是為了他的文學服務。問題的悲劇在於,評論家和傳記作家總是過分地相信了作家的話,其實作家的話是羼了很多假話。攙假最多的當然是作家的自傳性的文。作家的真面貌,應該從他的小說里發。三島由紀夫其實就是《金閣寺》中的溝口,當然也不完全是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