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2023-09-01 15:15:34 作者: 只喝三分甜
對於曾經的陳亦桐來說,葉瑄是他唯一可以一起討論數學的人,而那天之後,陳亦桐仿佛發現,這最後一個人也要離他而去了。
現場對洛瓦茲的掌聲把葉瑄從回憶裡帶了出來,她看著身旁的陳亦桐,還好好活著,還低頭認真地記著筆記。
葉瑄突然想說點什麼,即使另一個世界的陳亦桐卻早已聽不見了:「Ryan,你想做的股市危機預測理論其實很大程度上依賴了洛瓦茲的計算複雜性理論,實際上也是計算數學的一種應用衍生,我覺得你做得東西不僅在金融領域有所作用,有一天也會得到理論數學的認可的。」
陳亦桐覺得葉瑄突然有些不對勁,他想抬手摸摸葉瑄的額頭,看看這丫頭是不是在發燒,但還是收回了手。他也慢慢品出來了一些規律,每當葉瑄叫他Ryan的時候,就是她要開始前言不搭後語的時候。
陳亦桐:「葉瑄,雖然不知道你為什麼要說這段話,但是還是謝謝你的認可。」
洛瓦茲的講座非常深奧,在座的學生都是初等數學的學者,很少有人涉及計算數學和離散數學的領域的,但是陳亦桐聽著津津有味,醍醐灌頂。他覺得洛瓦茲今天提到的相關的方法對他簡化他的預測模型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講座結束以後,陳亦桐立刻沖向洛瓦茲,他想要和這位計算數學的先驅交流他要做的成果。很顯然洛瓦茲並不相信陳亦桐的模型可以成功。自Black-Scholes的期權定價模型問世以來,金融領域再難以誕生可以與之比肩的模型,就連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尤金琺瑪試圖建立統一的危機預測模型都未能成行。
洛瓦茲:「If you fini射d it,Nobel、Fields、Wolf and Abel owned to you!」如果你能完成這個模型,諾貝爾經濟學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和阿貝爾獎都將屬於你。
洛瓦茲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帶著調侃的意味兒的,但是陳亦桐忽視了其中的輕視,直接說:「Thanks for your blessing!」
「別人朝你扔泥巴,你拿泥巴種荷花」。面對這個領域最頂尖學者的質疑,陳亦桐沒有懷疑自己,他希望有一天他能站在頒獎典禮上,親口說出:「I d it!」
陳亦桐從擁擠的人群中離開,他一眼就看到了第七排安靜地坐在那裡的葉瑄。剛剛講座葉瑄一直在整理洛瓦茲的講座筆記,不時地提醒陳亦桐哪裡可以用進他的模型優化里。
陳亦桐就站在原地盯著葉瑄,雖然自己做得東西得不到洛瓦茲的認可,但是起碼身邊還有人認可他,願意陪他努力。
穿過人群,陳亦桐向葉瑄伸出了手,葉瑄感到莫名其妙,呆愣地站了起來。
葉瑄:「Give you five?」葉瑄還以為陳亦桐想要和她擊掌呢。
陳亦桐握住了葉瑄遞來的手,葉瑄的手很小,陳亦桐的手掌就可以把葉瑄的手整個包裹了起來,陳亦桐的手裡還帶著剛剛記筆記殘留下的汗漬,有些黏黏的,讓葉瑄有些異樣的感覺。
陳亦桐:「葉瑄,你相信我嗎?」
葉瑄本來還想嘴貧開兩句玩笑,但是她抬頭看見了陳亦桐堅定地眼神,她知道陳亦桐這是認真的。前世叱詫風雲的桐神,現在只是一個小孩,迫切地需要其他人的認可。
葉瑄透過陳亦桐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前世在辦公室里固執等著葉瑄到來的Ryan,在黑暗中靠著一束微弱的光堅持下去,迫切地需要一個人來拉一把他,幫他堅定方向。
葉瑄:「我相信你,並且永遠堅定地站在你的背後。」
我是你的信徒,虔誠地跟隨著你的步伐,你可以把你的後背放心地交給我,我會為你披荊斬棘,護住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作者有話說:
1.洛瓦茲教授確實出席了那年的IMO做了報告,但是肯定沒有說出過本文中出現的話,這裡的對話僅僅為情節需要,純屬虛構,不可能有雷同。洛瓦茲教授人很好,學術非常過硬!
2.數學的三大獎是菲爾茲獎、沃爾夫獎、阿貝爾獎(丘成桐是美籍華人拿過菲爾茲和沃爾夫;陶哲軒是澳大利亞出身的澳大利亞籍的華人拿過菲爾茲,陳省身拿過沃爾夫)
3.現代金融學普遍認為B-S理論是金融學(經濟學)最後一個跨世紀的模型了。金融商科相關的同學應該都知道B-S的期權定價模型。
4.尤金琺瑪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13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嘗試過用理論模型預測經濟危機和資本市場,但是沒有成功。雖然男主最後會研究出一些牛逼的理論,但是實際上這些理論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只是為了情節塑造的需要。(畢竟作者本人總不能真自己去證點什麼出來)
第29章 、阿爾福斯(菲爾茲)
第三天的講座嘉賓是陶哲軒, 他12歲就拿到了IMO的金牌,是目前最小金牌記錄的保持者。2006年陶哲軒31歲的時候被授予菲爾茲獎,是曾最年輕的菲爾茲獎得主。
陳亦桐把陶哲軒當作自己的偶像, 也為此而努力過,可惜他數學競賽起步太晚, 直到初中才接觸這個領域, 比起目前已經成名的數學家, 他已經算起步非常晚的了。正因為起步晚,他對自己的要求格外嚴格, 不允許自己浪費任何一分鐘時間。
有研究表明,數學家平均出成績的年齡是27.3歲, 因為基礎數學研究並不是一門經驗學科, 而是需要依靠著年輕的腦力和算力做出些創造性東西的學科。所以有很多人論斷, 數學家如果在35歲之前沒有成果,就不可能再有突破了。這也是為什麼當初陳亦桐看見葉瑄擺爛那麼生氣, 他認為他眼裡最有可能在數學上做出一些成就的同學在浪費他人生中最寶貴的年華。
<span>傳送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