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頁

2023-09-26 00:53:19 作者: 玉子雙澤
    應該不會,觀建文帝這些年來的政令,足以看出,他不是很了解後世的。尤其是他對藩王上,雖然他成功將藩王手上的權利收歸中央了,雖然做到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但他卻沒有如清朝一般,實行降等襲爵制。而仍是世襲罔替。

    要知道明朝這個宗室王爺世襲罔替制度,到了明後期,給國家造成了幾令帝國崩潰的經濟壓力。到了後期,政府一年的稅收都根本不夠發這些王爺歲幣的了。清朝就是吸取了這個教訓,所以才施行降等襲爵的。

    如果建文帝飄到明末,不可能不知道現今藩王世襲罔替制度的危害的。以他前期削藩的雷霆手段,這個完全是可以捎帶做的。可是他沒做,那就說明,他可能不知道危害之處。

    想到這裡,宗澤放心了,看來,這個建文帝應該是做了阿飄多年再重生的。但卻也沒飄到明滅亡時。既然如此,後續自己大可將現代的一些,於國於民有利的經驗融進來。如果給他治國機會的話。

    建文帝賞過宗澤三人,又哈哈笑著勉勵一陣,方讓三人退下繼續答題。

    當然了,這第三題,也沒什麼幾個人答了。剛才第二題的對聯,讓皇上淘汰的就只余宗澤三人了。

    這第三題還是問政,建文帝也沒出具體問題,就讓三人就現在自由發揮。

    宗澤看到這題,心道,這建文帝是真在考他們了,這題可是不好做的了。要安全的話,就平平而答。可是宗澤有點不甘心,皇帝出考題。這人一輩子可能就這一次了。趁此機會在皇上心裡留有印記不是最好的麼。

    反正現在已經確認建文帝不是同鄉,且就算是重生,那對後世之事知道的也不多。既然如此,那自己今天就來一鳴驚人好了。

    兩炷香的時間一到,宗澤就率先捧了卷子呈到皇上案前。這個也是建文帝出題前吩咐過的。為著保護學子所寫問政之言,免得第三人看到,所以讓他們親呈上來。

    大內侍衛統領肖成對皇上讓人親呈文卷之舉頗為不贊同,待要阻攔。建文帝卻是一擺手:「無妨。你們這麼多人都在這裡,難道還怕一個小小書生麼?」見皇上已經意決,肖成不敢再多說什麼。只得全身戒備。

    宗澤終於得以近距離見到建文帝。這是個四十上下的中年帝王,身上龍威甚重,但又卻有一股聖人沒有的悲憫之意。宗澤心頭大松,真是菩薩保佑。看來,雖不知這建文帝有了怎樣的機遇才回來的。端見他身上的這股氣,足以看出,他不是那等受了磋磨就要報復天下之人。真乃天下之大幸也。

    建文帝拿過宗澤呈上來的文章,展開細看。就這一看,他都心頭大震。此子見解竟然如此透徹有遠見!

    第167章

    只見這陳宗澤的文章大膽無比。直指藩王世襲的危害, 「累世襲爵,王爵過剩。累至爾後,將成國之重負……因此,雖是宗室之後, 也當按功封之,如同別之封爵,依次降等……」

    要不是顧忌人多,建文帝都想擊案贊好了。之前他只是削掉了藩王的權利, 想著這些人只要不生事, 養著就養著好了。

    可是, 陳宗澤這文章卻是只指要害, 隨著宗室子弟日漸增多, 王爵將越封越多。如親王的嫡長子封為世子(可以世襲親王), 長孫封世孫(可以世襲親王)親王的其餘各子封郡王王爵多後。其他郡王什麼的也是依此例。這樣封下去,到時恐怕真如陳宗澤所說,國將無財供王爵歲幣了。

    這問題不小, 可得好好理理,早點列入朝政才好。思慮過後, 建文帝心中有定論。

    接著又看過馬雲慶、王赫二人的文章。二人文采不錯, 可惜跟陳宗澤比起來,卻是謹小慎微。不出彩也不出錯。除開文筆,真是平平之作。

    建文帝面上不顯。命袁忠將三篇文章用匣子裝起來,說是要帶回乾清宮細看。

    見袁忠裝好文章後。建文帝才又對三人勉勵一番。又命袁忠再賞三人。久在帝側的袁忠雖未看到三篇文章,但見方才建文帝細微的神情表現。他已是看出, 這陳宗澤這篇文章恐怕是非同小可的。

    知道皇上對這陳宗澤上心了。因此,袁忠再給三人賞賜之時,馬雲慶、王赫只不過平常的金帛之物。給宗澤的卻是一塊兒藍田玉鎮紙並一塊兒壽山石。宗澤雙手捧過這兩件寶物,心中大定。看來,皇上是認同了自己的觀點。

    觀建文帝方才沒有露出任何痕跡,就讓人密密的封起自己文章的舉動,宗澤也是慶幸不已。這個皇上還真是有憫人之心,宗澤感念不已。宗澤非常清楚自己寫的是什麼內容,他這是觸及了宗室的根本利益。皇上如果稍稍漏出一點,估計那些宗室會將他撕碎的,還考什麼科舉。

    可剛才建文帝不管是出於他自己的政治考量還是對自己的保護,他做的很保密。這就夠了。宗澤大鬆一口氣。

    宗澤知道今天也算是兵行險著了,但是,就如同現代企業一樣。難得見一次大老闆,那不得拿出全副本領的好好表現下的。尤其是像這種皇上親自來國子監視察,其實也是在看國家的後備人才。

    宗澤這次的表現無疑是成功,從皇上的賞賜都可看出一斑。宗澤沒猜錯,他今天的文章是在皇上面前留有很深的印記的,也將成為他日後在朝堂揮灑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