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2023-09-25 22:41:45 作者: 薄荷一顆糖
    可就在他要扣下扳機的那一刻,卻猶豫了。

    劉振德對他說,「兒子,你想要你爹的命,便拿去吧。」又說,「我這輩子只有你這麼一個兒子。我也知道,我這輩子做了不少的惡事,許多人盼著我死。可我對你,是恨不得掏心掏肺的好,誰叫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兒子呢。你要什麼,我都能給你,只要你高興。你要是想要我的命,就拿去,能死在自己兒子的手裡,我樂意。」

    可他這麼說了,根生最終卻是沒能下得了手。他心裡難過,明明這麼好的一個機會擺在面前,他卻沒能殺了他,替他娘報仇。

    後來,他回了正源縣,去了柳樹巷。許多年過去了,但那裡好像沒有什麼變化,還和他小時候記憶中的一個樣。只是,南街上沒有了『興盛源』醬肉鋪子,柳樹巷裡陳家的門上了鎖,鐵鎖已經落了厚厚的一層灰。他自家的院牆仍舊黑漆漆的,仍能看出這裡當年曾起過火。

    院子裡的野草長得很高,連磨豆子的石磨縫隙里都長出了幾根。正房沒了,但他站在那裡,仍能記得哪裡是他和他娘當年睡覺的木床,那時一到了晚上,她娘磨完了豆子,便坐在床邊給他講些老掉牙的故事,拍著他哄他睡覺。他還記得正房的中間擺著張四四方方的木桌,那時候放學後,去阿寶家玩一會兒,回到家後,便看到他娘已經把熱騰騰的飯菜做好擺在了桌上,等著他回來吃飯。她娘做飯好吃,哪怕是粗茶淡飯,吃著也有滋有味。可惜那滋味,他再也吃不到了。

    他在正源縣只待了半天,從柳樹巷裡出來,他便買了紙筆寫了封信,寄出了信,就打算離開這裡,也不回省城,而是去粵省。

    他在信里對巧心說,他下不了手直接殺了他,便想去粵省報考軍校。眼下這世道,各地的軍閥窮兵黷武,使得民不聊生。他聽說許多青年都去了南方,為的就是打倒像他爹那樣的舊軍閥。

    他還說,等到了那一天,他便會回來找她。

    巧心看完,默默將信疊起來收好。她仔細將不小心落在信封上的眼淚擦乾,將這封信鎖進了抽屜里。

    晚上吃飯的時候,木藍聽巧心說,根生去了粵省。她有些意外,雖然預想到他回了正源縣,卻沒料到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陳致遠說,「人各有志,不能強求。小的時候沒看出來,他還有這志向。」

    「吃飯吧。」木藍對巧心道,「吃完做功課。」她面上雖然平靜,但心裡也隱隱有些擔心,畢竟戰場上子彈沒長眼睛,真刀真槍可不是鬧著玩的。只不過,這些話卻不能對巧心說,畢竟她是個心思重愛想事的,要是這麼跟她說了,她恐怕這頓飯也吃不下了。

    巧心說,「娘,興許等我上大學了,根生哥就回來了。」

    *

    有了陳致遠幫著在鋪子裡收錢算帳,木藍便能騰出手來,多琢磨點生意上的事。

    生意蒸蒸日上,木藍的鋪子也漸漸做大,把左右兩間門面也都盤了下來。而她鋪子的名聲也傳了出去,不光是住在城南的人,就連住在城北的有錢人家,也會專程派人來城南的『興盛源』醬肉鋪買醬肉。省城是個大地方,又有兩條鐵路線在這裡交匯,有不少南來北往的人。漸漸地,也有外鄉人到『興盛源』醬肉鋪買些醬肉,帶著火車上吃,或是當作特產帶回家送親朋好友。

    於是,木藍便聽到有來的客人對她講,「路程近還好,路程遠的話,帶回去味道就不好了。要是遇到大熱天,有時候帶回去都餿了。」

    木藍想想,這個確實也是個問題。要是帶回去變了味,不說口感不好,這也會影響了鋪子的聲譽。於是,她便又開始琢磨起,用什麼法子能延長這醬肉的保質期。這時候沒有那麼多添加劑,只能靠在工序上,還有包裝上動些腦筋。

    旁人都勸她算了,反正生意很不錯,又何必去費這個力氣。但陳致遠卻很支持她,他說,「你想做什麼,儘管放開手腳去做。旁的雜事,交給我來處理。」

    自從陳致遠回來,幾個孩子的功課都不用木藍操心。說起來,巧心聰明好學,倒是不用人多費心。可阿寶和巧靈卻是調皮,尤其是阿寶,不怎麼愛念書,一有空就惦記著玩。叫他干力氣活,比叫他念書容易百倍。可陳致遠回來後,阿寶的成績提高了不少,也順利升到了中學。

    轉眼間,巧心已經要上大學了。她想去北平念書,木藍也很支持,陳致遠卻有些擔心。

    他也了解自己閨女的性子,說實話,她這樣的性子,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他有些不放心。他再三叮囑巧心,「受了什麼委屈,別一個人往肚子裡吞。到了外頭,有什麼事,就寫信和爹說。天塌下來,有爹替你扛著。別怕。」

    木藍卻說,「去了北平,離家千里,往後的路就得自己走了。你的性子比較軟,容易吃虧。要記住,誰都靠不住,在外面只能靠自己,凡事多留個心眼。還是那句話,咱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第68章

    巧心臨走前, 木藍帶著她去裁縫鋪做了幾件新衣裳,又做了一套新被褥,讓她去北平的時候帶著。

    巧心從小的願望就是長大了能去外面上大學, 如今心愿就要實現了, 忍不住心裡有些激動, 想著也不知道北平的街道是什麼樣子的, 聽說比他們這裡大多了,又是從前的京城, 有許多做學問的人都住在那裡。而她平日裡念書用功,要去的學校也是北平最好的學校,教書的先生應都是有大學問的,其中還有幾位她曾在有名的報刊雜誌上見過他們寫的文章,思想很有見地。想到這些, 她就對那裡更多了些憧憬。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