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2023-09-25 21:41:55 作者: 顧榮
    但令人意外的是,那份賞賜居然落到了溫貴妃那裡。

    貴妃竟這般得帝心?那日後跟鈕祜祿氏家的人走動時,得更加敬重些。

    見眾人的眼神都落到自己身上,蓁蓁頗覺壓力,遂埋頭吃菜。

    皇上賞賜的菜叫黃燜魚翅,色澤金黃亮麗,彷佛流動的金子一般,叫人一看就心生好感。舀一勺放入嘴中,極為軟糯,細細品味,湯汁里還有一股老母雞湯的香濃醇厚。

    這道菜最稀罕的則是這魚翅了,乃是由番邦進貢的,從呂宋島捕撈起來,距京城數千里之遙,極其難得,滋補功效也極強,如此難得,宮中只有皇帝可享用。

    蓁蓁原是想借著吃東西轉移壓力,沒想到這魚翅滋味如此鮮美,一心沉入其中,不能自拔。

    康熙見她吃得這麼歡喜,招來梁九功,囑咐道:「你去告訴御膳房,這道黃燜魚翅以後每日都給貴妃做一盞。」

    梁九功面上笑著,心裡卻惋惜得不行,我的萬歲爺,這樣的好東西您自個都沒嘗幾次,就全送人了?

    「不了,還是兩日做一次吧,朕怕貴妃進補過多會氣血太旺,上火。」

    梁九功笑眯眯的應「是」,心想您考慮得真周到。

    等休假出宮的時候,他就去寺廟裡添上多多的香油錢,給自己積攢功德,來世投個好胎,也享享福。

    酉時末,這場家宴終於結束了。

    這一日無論男女,都在各處祭拜、請安,面上時時帶著笑意,十分辛苦,散了宴會總算能回去鬆快鬆快。

    ***

    從初一開始,康熙就得了空閒,照舊是先往有孩子的宮殿探望一番,晚上召了幾位翰林學士探討詩詞歌賦。

    許是覺得年年都這樣過,甚為無聊,翌日一早便帶著胤礽和胤禔微服出宮。

    月前,他收到了不少來自民間對他的讚美,他心中生出一股好奇,想要親自去瞧瞧百姓們是如何過年的。

    胤禔跟在康熙身後,面上是怎麼都壓制不住的歡喜,一來是今日不用上學了,二則是皇阿瑪居然肯帶上他一塊出宮。

    皇阿瑪真是越來越疼愛他了,從前這可是胤礽獨一份的榮耀啊,現在他也有了!

    他甚至得意的沖胤礽吹了口哨。

    胤礽看著他如此激動的神色,心中暗笑,大哥實在天真,相比起在上書房進學,出宮更累呀。

    在宮外,沒有攆轎可坐,不管多遠的路都要靠自己走,得吃粗茶淡飯,等回宮了還得寫文章,記錄並反省今日見聞,那個考校可比經義難多了。

    但看著大哥哥喜滋滋的模樣,他決定自己還是善良點,不說破微服出訪的苦頭,讓大哥把這份歡樂維持得久一些吧。

    嘻嘻,他可真是個好弟弟。

    第52章

    京城人多,人一多就好做生意,是以即便今天是正月初二,本該闔家團圓的日子,街上的商鋪依舊紅紅火火開著,街道兩旁的小販們熱情的招攬客人。

    「皇阿瑪,京城如今可真是繁華,這都是您治國有方啊。」胤禔越長越大,也學會了拍馬屁。

    康熙合上摺扇,不輕不重的敲在他肩膀上,「你該叫我阿瑪,出門謹慎些。都十來歲的人了,再過幾年便要成親,可不能這般馬馬虎虎的。」

    胤禔這馬屁沒拍對,還受了一頓教訓,先前的氣焰一下就滅了,低眉順眼的點頭,「是,阿瑪教訓得對,兒子知錯了。」

    康熙點點頭,「能知錯就改,倒也不錯。」

    說罷便繼續領著兩個兒子往前走,梁九功並幾個侍衛落後兩步跟著,再後面些還有十來個身手極好的暗衛,喬裝打扮混跡在百姓中。

    街道上熙熙攘攘,一副安居樂業的場面,康熙走了一條街,心中得到極大滿足,這就是他希望的盛世啊。但他明白這只是一個極小的縮影,便抬腳往南城去了。

    他微服出訪的次數不算少,也聽過京城「東富西貴、北窮南賤」的說法。

    京城東邊有著各大倉庫、錢莊,西邊是宗室勛貴和重臣聚集之地,北城是極窮極苦的老百姓,西邊則是操持各種賤業的老百姓,唱戲的、雜耍的、賣小吃的,都是些三教九流的人。

    但南城還有京城裡最大、最多的茶莊和書坊,是以進京趕考的人都喜歡來這裡暫住,一來物價便宜,二來消息靈通。

    康熙來這也是為了看那些進京趕考的學子,聽聽他們對如今的朝廷、對自個是什麼樣的看法,也了解學子家鄉的民情。

    他怕下面的官員欺上瞞下,奏報不真實,所以想要自己親自聽聽。

    康熙走進茶莊,點了一壺好茶,讓兩個兒子坐下與自己一道品茶。

    茶莊請了說書先生,正在講《搜神記》,講得是跌宕起伏,曲折動人。胤禔還從未聽過這般奇幻驚險的故事,聽得如痴如醉,完全沒注意到他身邊的人已經不在了。

    康熙瞧見茶館臨窗的角落上,坐著一群身穿月白長袍的人,談吐姿儀不俗,文質彬彬的樣子,便猜測幾人是進京趕考的舉人,遂坐到他們旁邊桌上。

    胤礽留心著他的舉動,亦跟著起身。

    唯有胤禔滿心沉浸在神魔世界裡。

    離得更近了,康熙便聽得更清了。

    原來這群學子是山東的,難怪學識高,到底是從孔孟之鄉出來的。

    孔孟都是儒家的聖人,主張仁政,他年前那些舉措正符合這些人的心理,是以對他的評價都還算不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