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2023-09-25 19:26:00 作者: 袂淺
過了一代又一代,仍沒有人敢吃番茄。到了17世紀,有一位法國畫家曾多次描繪番茄,面對番茄這樣美麗可愛而「有毒」的漿果,實在抵擋不住它的誘惑,於是產生了親口嘗一嘗它是什麼味道的念頭。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覺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沒事,於是「番茄無毒可以吃」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
從那以後,上億人均安心享受了這位「敢為天下先」的勇士冒死而帶來的口福。到了18世紀,義大利廚師用番茄做成佳肴,色艷、味美,客人讚不絕口。番茄終於登上了餐桌。從此,番茄博得眾人之愛,被譽為紅色果、金蘋果、紅寶石、愛情果。
花語:敢於嘗試,雖然平凡弱小,但卻富有勇氣,只要有理想和耐心,小小的力量也可變成大大的光熱。
【注釋2】
向日葵約在明朝中期傳入中國,除了東南沿海一路外,還有可能自西南邊疆傳入。
「向日」之名,見於文震亨《長物志》(約1635年左右)。成書於康熙27年(1688)《花鏡》載:「向日葵……只堪備員,無大意味,但取其隨日之異耳」,其實向日葵不止在清代前期,有清一代也主要作為觀賞用植物,清代各地方志也都將向日葵列於「物產·花類(屬)」中也能說明這一點。1820年謝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處處有之,既可觀賞,又可食用。[2]
道光25年(1845)(貴州)《黎平府志》首次將向日葵同時列於「果之屬」與「花之屬」中。清末《撫郡農產考略》在「葵」篇中記載了向日葵,「牆邊田畔,隨地可種,生長極易」,說明直到晚清向日葵都沒有形成規模栽培,沒有出現在大田,只是作為副產品零星種植,其中「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錢,子可榨油」,是葵花子可榨油的首次記載,可見向日葵榨油同樣較晚。最早記載葵瓜子售賣的是《植物名實圖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頭暈,滇、黔與南瓜子、西瓜子同售於市。」晚清葵花子開始作為西瓜子的替代品,逐漸在零食瓜子中有了一席之地。民國19年(1930)(黑龍江)《呼蘭縣誌》載:「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這是向日葵大面積記載的最早記錄。自此以後,向日葵在充當果品、榨油等方面異軍突起。[2]
【注釋3】
目前是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番茄和向日葵還都是觀賞植物,忘記之前在哪章作話里寫過,今天出場了,就再寫了一遍。
【注釋4】
無花果的原產地一說是小亞細亞土耳其的卡里亞(Cariea);一說是阿拉伯南部(沙特及葉門),後傳入敘利亞、高加索及土耳其等地,再後由希臘人與福安尼克亞人於公元前14世紀前後引入地中海沿岸各地。
無花果傳入中國大約是在漢代,最早在新疆各地栽培,至唐代(公元7世紀)才由新疆經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諸地,以後傳入中原。到宋代,嶺南諸地已栽培。因其果形似饅頭,南方多稱為「木饅頭」,並始稱「無花果」,謂其無花而實(宋·張師政《倦遊雜記》)。元明時期(公元14世紀),無花果栽培漸盛,除廣泛食果、入藥外,歉年還用於救荒(明·朱棣《救荒本草》)。無花果的栽培利用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世人爭相栽種,在中原各地得到較快發展。當時的扦插、分株等繁殖方法,在庭院的栽培配置,北方冬季防寒保護等成功的經驗一直沿襲。
感謝大家的支持!
第五十四章
「還有多餘的番柿和向陽花嗎?」
晴嫣和小太監循聲扭頭望去,就看到一個年齡約莫有三十多歲的女人,身穿素淨銀白色繡有大朵黃色菊花紋飾的旗裝,被一個同樣衣著素淨的老嬤嬤攙扶著站在他們身後將近五米遠的位置。
晴嫣不認識來人,只覺得這女人周身氣質恬雅,面容像極了神話劇中的觀音菩薩,令人觀之可親。
而站在她身旁的小太監則是看到來人後,忍不住微微瞪大眼睛,隨後立馬恭敬地跪下行禮道:「奴才見過和碩恪純大長公主。」
「大長公主?」
女子苦澀地笑了笑:「阿吉格福薄,如今家裡人都是造反的亂臣賊子了,可是再擔不起這一聲大長公主嘍。」
晴嫣初初聽到小太監對來人的稱呼時沒有反應過來這人是誰,還下意識地在心底跟著複述了一遍這個稱號。待聽到女子自嘲地說著「造反的亂臣賊子」,聯想到南邊正打得火熱的三藩,以及只有皇上的姑姑才能使用的「大長公主」稱呼。
她才猛地反應過來這人是誰,比起「恪純」這個封號,她另一個封號顯然更出名,晴嫣也趕忙微微低頭俯身行禮道:「臣女赫舍里·晴嫣見過建寧大長公主。」
「建寧嗎?呵呵~」她這一生可是真對不起這個封號啊!
「行了,都起身吧。」建寧公主邊輕輕揮手讓兩人起身,邊繼續朝前走。
這次離得更近了,待晴嫣抬起頭才看清楚建寧公主的衣著細節,忍不住在心底里尋思著這位莫不是一位喜歡養貓的鏟屎官?
這宮裡的貴人們大多都喜歡在旗裝上繡有植物花卉的紋飾,她還是頭一次在宮裡看到有人在旗裝心口的位置用金線繡了一個類似小奶貓爪印的圖案:一個尖端倒置、略微圓潤的小三角形下面緊跟了四個小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