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9頁

2023-09-25 10:33:46 作者: 庚不讓
    對邊學道來說,「外人」許斯年的一些建議可以跟集團內部智囊的建議形成互補,很多時候,「旁觀者清」是真實存在的。

    而像這次這種沙龍,頂著商學院教授身份的許斯年的存在,對一眾外籍學者是一種督促,避免狡猾的白人講一些老生常談的東西,讓沙龍討論流於表面。

    除此之外,邊學道還看重許斯年當教授多年建立的人脈網絡,以及通過許斯年向學界傳遞他開明兼聽的形象信息。

    花花轎子人抬人,交好有話語權的人,以備在必要時形成有力助攻,這是邊學道前世近十年媒體生涯的最大心得。

    太平山頂,尚道園。

    劉毅松和曲婉把大宅打理得非常好。

    圍牆外的大樹鬱鬱蔥蔥,圍牆裡的園圃整齊有致,庭院格局與兩個月前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更時尚了,也更生動了,不過整體風格依舊十分統一,能看出設計師很有水平。

    一樓餐廳。

    等開飯的時候,沈雅安拿起當天的報紙讀了起來。

    看了一會兒,他指著一篇文章問許斯年:「這邊幾乎整版都在談論內地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最近怎麼沒見你在報上說說觀點。」

    伸手接過報紙,一目十行地掃了幾眼,把報紙扔在桌子上,許斯年自嘲道:「投過了,沒發出來。」

    「沒發出來?」沈雅安詫異地問:「署的筆名?」

    許斯年搖頭道:「這是我研究生涯的奇恥大辱!本名投稿,投了四家報社,全都拒絕發表。其中兩家編輯給我電話解釋說總編覺得觀點不妥。一家解釋說報社剛換領導,正是謹小慎微的當口。最後一家編輯直接說,這個稿子要是發出去,我可能沒事,他肯定失業。」

    「……」

    無語了幾秒,沈雅安看著桌子上的報紙說:「這麼誇張!你都寫什麼了?」

    端起杯喝了口水,許斯年放下水杯說:「我一直反對萬億刺激計劃,這一點眾所周知。原因很簡單,太粗暴!如果放水就能解決問題,那世界上就不會存在金融危機了。」

    看了一眼往桌子上擺菜的傭人,沈雅安笑著說:「這個話題爭議確實很大,不過現階段看,似乎也是不得已的正確選擇。」

    許斯年擺手說:「經濟最怕看眼前。我得到的信息是,這次的刺激計劃,真實數據接近20萬億,絕大部分錢是銀行和地方政府砸進去的。注入這麼多錢,經濟確實會增長,但代價是什麼?後遺症要持續多久?」

    停頓了一下,許斯年接著說道:「總的說來,兩個代價,三個後遺症。」

    聽到這裡,邊學道招手跟站在身後的管家說:「你在這兒就行了,讓其他人出去吧!」

    傭人們出去後,許斯年繼續說道:「兩個代價,一個是產能過剩,一個是錯過產業升級機遇期。」

    「三個後遺症,一個是地方債務失控,一個是通貨膨脹,一個是國進民退。」

    似乎憋了許久,許斯年侃侃說道:「而就算拋開這些代價和後遺症不談,同樣有三個沒法迴避的問題,第一,政策的執行力問題;第二,放水的上癮性問題;第三,產能的向外輸出問題。」

    沈雅安點頭說:「執行確實是個大問題。上周一個飯局上,剛有人普及完發家致富的路子——看國家鼓勵什麼,立刻註冊公司,用公司立項目,然後找找關係,拿項目騙貸款……鋼鐵、水泥、風電、多晶矽這種項目不好搞,可以玩概念,反正也不是真弄,只要錢到手,銀行立刻變成孫子。可以想像,幾萬億十幾萬億的水放出來,如果監管執行不力,最後難免變成為了花出去而花出去,全便宜了近水樓台的人。」

    許斯年聽了,點點頭,又搖搖頭:「過剩的產能內部消化不了,又不能一刀切砍掉,怎麼辦?只能向外輸出。咱們眼裡的輸出產能,在別人眼中可能就變成經濟滲透,經濟政治不分家,到時必然觸及一些國家的神經,紛爭難免。」

    我靠!行啊!

    看著許斯年,邊學道微眯雙眼,眼神中透著讚嘆。

    沈雅安拿不準許斯年說的對不對,對幾分,但邊學道知道許斯年基本摸准了大勢走向。

    仔細想想也該如此。

    許斯年跟沈雅安不同,沈雅安現在做實務,沒有太多精力關注脫離手中實務的大局。而許斯年則不同,他要給商學院的學員講課,要經常出席各類論壇和沙龍,他必須時刻關注最新政策,整理總結各類數據,思考哪些東西是大家更關心的。

    同時因為許斯年經常接觸各行業的大中小企業家,較容易獲得一手資料和全面的產業信息,所以他的政治敏銳度和經濟敏感度遠高於普通人,而這也正是他能在一些高級閉門講座中語出驚人、一針見血的根本。

    ……

    ……

    一天後,10月13日,香港。

    第一屆「山頂沙龍」在有道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邊學道的私人宅邸「尚道園」順利召開,中美英德日瑞印七國科學家和學者齊聚太平山頂,共話下一波科技浪潮。

    這次沙龍晚宴,邊學道訪問哈佛之前就開始籌備,目的是為了給「科學突破獎」打基礎。

    在邊學道心裡,就算沒有超級大牛們支持,設立「科學突破獎」也志在必行。

    結果,成功的哈佛之行和跟賈伯斯會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邀請個別頂級學者的難度,也使得這次沙龍被各國主流媒體集體關注,大家都隱隱感覺到邊學道要搞大新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