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頁

2023-09-25 00:50:22 作者: 南方赤火
    走廊里有船工呼喝。奔上甲板一看,林玉嬋嚇一大跳。

    一艘大得多的木質蒸汽明輪船半隱在晨光里,掛著大清龍旗,船首漆著名稱「恬吉號」,朝著「伊敦號」揚起黑黝黝的炮筒。

    「是江南製造局的兵輪!」林玉嬋一眼認出來,朝身邊船工喊一句,「快升白旗!」

    在徐壽父子的主持下,江南製造局已經開始造船,燒錢一大把,下水好幾艘,但性能遠不及西洋輪船。因此並未投入水師使用,而是沿海岸巡航,充個大清的面子。

    而且時常熄火在海面上,還得雇洋人輪船去拖曳。

    但眼前這艘兵輪性能完好,顯然不是「原地等待營救」的那種。

    與此同時,伊敦號白旗升起,但兵輪不依不饒,慢慢把它逼開航道,越過海關檢查站,泊在一座小島旁。

    小島上有大清哨所,十幾個全副武裝的兵勇跳上船。

    「有人報案,這船上夾帶反賊!搜查!」

    刀鞘木棍將船舷敲得噹噹響。所有乘客驚醒。艙里幾個保良局孤女驚叫。

    蘇敏官帶著船長船副,匆匆上甲板迎接官兵,好話說一堆,每人又給了點菸酒錢,官兵才給面子,並沒有到處破壞,也沒有調戲婦女。旋風般地搜上一場,並無所獲。

    為首的營官揚著下巴,拖長聲音問:「既然沒夾帶罪犯,為何要掛外國旗?心裡有鬼麼?」

    這是明知故問。中國船借外國免稅`票通航,可免巨額厘金雜稅。這法子蘇敏官發明出來,眾人紛紛效仿,已經推廣了十年,如今還裝外賓地問,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林玉嬋扭頭一看,還有幾艘其他華人船行的帆船也被同樣截停,找茬罰款。

    一艘旗昌洋行的鴉片飛剪船卻暢通無阻,從水域裡飛快穿了過去,留下一煙白浪。

    只得又補稅,又花百來兩銀子打發瘟神。這一趟的利潤全折進去。日頭高升。

    營官拂袖而去,冷笑:「敬酒不吃吃罰酒。哼!」

    「伊敦號」抓緊時間開船。船上少數乘客已經怨聲載道,抱怨晚點。

    蘇敏官來到她身後,苦笑:「近幾月,十次里有兩三次,就這麼被擺一道。」

    林玉嬋輕聲說:「不止是義興。」

    「朝廷始終防著我們這些以海為家的船主,覺得都是裡通外國的坯子,」蘇敏官點頭,「前些年我們幾個船商托容先生遞條陳,想要將滬上船行改組為西式輪船公司,以利競爭,幾乎是立刻就被駁了回來,說沒這個先例。」

    林玉嬋聳肩。意料之中。

    中國人想開「有限公司」,沒門。

    她又問:「剛才那營官說,敬酒不吃吃罰酒,什麼意思?」

    蘇敏官拍拍她肩膀,微笑道:「朝廷近來學到『海權』一詞,想要將水上航權全部收歸國有,免得錢都被我們這些奸商給掙了。上海幾家大的華人船行,全都接到過收購邀約,價格低得令人髮指。我們集體抵制,朝廷招股年余,無人過問。」

    林玉嬋心弦撥動,想到一個人。

    「金能亨……」

    蘇敏官嘆氣笑笑。腦海中出現了那個清晰的鷹鉤鼻。

    八年前,是洋商集體圍剿華人船運,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又是小黑屋,又是價格戰,迫使中國人讓出市場份額。

    他們失敗了。義興死而復生,現在活得好好的。洋人雖然成功按死了幾個小本船商,但隨著時光流淌,堅韌的中國人從泥潭裡重新爬了起來,闖出了新的名堂,繼續在洋人眼皮底下,一文錢一文錢的摳利潤。

    可是這次又不一樣。這一次,大清朝廷出手,試圖與民爭利,壟斷華人航運的份額。

    誰不服,就給誰穿小鞋,找茬收稅,截停搜查,總有你低頭的一天。

    林玉嬋問:「打算怎麼辦?」

    蘇敏官望著遠處的黃浦江入口,無言許久,忽然低頭啄她耳根,眼中水波流淌。

    「阿妹你看,」他忽然輕快地指前方,「那是電報公司的駁船。那條銅線能通到香港去呢,你信麼?」

    ----------------------------------

    林玉嬋心事重重地踏入上海港,跟蘇敏官道別,叫了輛獨輪車。

    先把這八個女孩子送到宿舍再說。

    容閎的三十個男生是「官費留學」,每人預算一萬兩銀子,由江海關洋稅項上指撥。眼下男孩們都已經住上了廣方言館的學生宿舍,還發了文具、新衣和鞋襪。

    林玉嬋的「自費女生」就寒酸多了。她粗略算了算,要供十五人在美國生活學習,每年費用打底四千兩。

    能買油麻地一條街!

    沒辦法。她自己攬的事兒,哭著也要負責完畢。

    省吃儉用從現在開始。馬車就算了,雇經濟適用的獨輪車。

    好在女孩子們都是赤貧家庭里拐來的,見到花花世界已經眼花繚亂,對生活水準的要求也幾近於無。獨輪車坐得有滋有味,還靦腆地問林玉嬋:「夫人,我們住哪?」

    「虹口有女工宿舍,先去那擠一擠。」

    開始是林玉嬋為紅姑幾個自梳姐妹租的宿舍,後來口口相傳,嶺南自梳女聽說上海有紗廠工廠,抱團來得越來越多。當時上海地價低迷,林玉嬋乾脆把整個石庫門小樓盤下來,低價租給外來務工女子,算是個集體廉租房。

    自梳女們在這裡設了神龕和土地牌位,有時自發聚在一起,打牌談心,說說家鄉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