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頁
2023-09-24 22:27:45 作者: 凱歌魯凱
對徐通來說,十幾歲起就做泥瓦匠,靠這門手藝,再加上閒時在外面做些小生意,他家的光景在村里是不錯的。兩個兒子初中畢業後雖然遊手好閒了幾年,但好在弟弟徐達在廣州家具廠做事,也就把他兩個兒子帶到廣州打工去了。兩個兒子還算爭氣,打工賺到的錢也沒有亂花,他們出去幾年就把樓房蓋起來了,緊接著媳婦也討了,兩個兒子都成了家,做父母的負擔也沒有了。他還開著小賣部,多多少少總是有點生意。說起來徐通的日子比一般人過得要輕鬆,但隨著孫子孫女一天天長大,他的憂慮也一天多似一天。
孫子孫女越來越大,但是大兒子跟大媳婦常年不在家,孫女天天跟爺爺奶奶在一起,教育就是個問題。記得徐吉茂跟徐吉盛小時候他們爺爺奶奶老是寵著他們,溺愛著他們,自己做父親的時不時地會給他們的爺爺奶奶提個醒,但是說來說去,再怎麼說,徐通父母口頭上接應的話總是落實不到行動上。當時覺得父母不可理喻,不應該縱容他們,不應該他們要什麼就給什麼,現在輪到自己做爺爺了,每當孫子孫女提什麼要求時,他理智上知道應該給他們定下規矩,但一看孫子孫女調皮可愛的笑臉,又爺爺奶奶叫個不停時,總是抗拒不了他們接連而至的一連串不合理要求。明知這樣對孫子孫女成長不好,但好比抽鴉片煙的人,拒絕不了眼前的這點快樂。
另外了,孫子孫女雖然差了一歲,但都上學了。在課本跟課堂里,老師時常會說到爸爸媽媽,並要小朋友說各自跟爸爸媽媽的故事。也許是老師提這樣的問題時孫子孫女沒有回答好被老師批評了吧,反正自從上學之後,孫女回來後時常會問到她的爸爸媽媽去哪了,為什麼課本里那些孩子都有爸爸媽媽陪伴,她卻沒有。這些問題在徐通心裡形成了一個結,不知怎麼才能解開。
孫子孫女之前在村里上學,只有一兩里路,走路也只要十多分鐘。他們自己就能到學校。但是現在大茅坪村的學校被合併了,得去南山坡上學,這十幾里路,徐通不得不每天騎著單車送他們去,下午要趕在放學前到學校門口等著孫子孫女。孫子孫女接回來後又得監督著他們寫作業。但當爺爺奶奶的在孫子孫女面前沒有多少威嚴,常常都是邊玩邊做,很多時候都是徐通把答案直接告訴他們。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但又總是拒絕不了孫子孫女的撒嬌,這真是個大問題。都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孫子孫女的起步教育要是沒有做好,將來怎麼辦?如果因為忙著賺錢忽視了孩子的教育,他們不能成才,那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在孩子成長的年齡一年到頭都難看到爸爸媽媽,將來他們長大後,會不會覺得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而有所遺憾?爺爺奶奶雖然從心底里疼愛孫子孫女,但畢竟還是跟父母不一樣,爺爺奶奶的懷抱哪有父親母親的懷抱溫暖了。毛勤勤心疼著孫子孫女,只怪兩個兒子為什麼一定要去那麼遠的地方。為此,她還跟徐通爭起來了。
「真不知道吉茂跟吉盛怎麼想的,跑那麼遠,一年到頭都難得回來一回,難道只有廣州有錢賺?」
「這也是沒辦法,廣州那邊機會多一點吧。」
「孫子孫女我帶著也沒什麼怨言,但爸爸媽媽的角色我們再怎麼樣也是替代不了的,這對孫子孫女不公平。」毛勤勤時常看教育電視台的節目,耳濡目染之下也吸收了一點電視裡談的教育方法。
徐通聽著不知說什麼話好了。
「他們長年在外,這也出去快十多年了,難道打算一輩子在廣州打工?現在他們也成家了,回來找點什麼事做,就算收入比廣州那邊少一點,但總能把兒女帶在身邊。」
「他們有他們的想法吧。」
「反正我看要我們倆給他們帶孩子,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他們不回,我們不帶著還能怎麼辦,難道把孫子孫女送到廣州去嗎?」
「下回他們打電話回來,就跟他們說不給他們帶孩子了,叫他們自己回來帶,看他們怎麼辦!」
一來擔心孫子孫女的教育問題,二來兩個兒子長年在外,她做母親的有時也想得慌。以前是為賺錢蓋房子討堂客,現在他們都成家了,沒這個壓力了,回來找點事做,就算少賺點錢也比在外面漂泊要好。
就這樣,下一次徐吉茂跟徐吉盛打電話回來時,毛勤勤在電話里毫不客氣地說不給他們帶孩子了,叫他們自己想辦法,是把孩子接到廣州去,還是他們回來在家裡找點事做把孩子帶在身邊,讓他們自己看著辦。徐吉盛跟徐吉茂聽到媽媽的這個態度,幾年來的猶豫不決得好好考慮,是時候確定個方向,好好拿主意了。
他們都已過了三十,在廠里打工的話還能打幾年?這樣長年漂泊在外,什麼時候是個盡頭?他們已經過了青春年少的歲月,得為今後好好打算。手頭的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早已習慣,他們也習慣了廣州夜晚擁擠的街道跟炫目的燈光,現在要他們作出改變,他們能做什麼?
媽媽說不給他們帶孩子了,把孩子接到廣州來嗎?雖然在廣州打工比在家鄉打工工資高,但孩子要來廣州的話,那廣州的開支也高,這樣還不如回去找點事做。但回去能做什麼事?他們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熱鬧跟燈光,難道回到家裡守著那幾畝土地?雖然他們是從那個地方出來的人,但現在要他們回到那個地方守著土地,心理上總是有或多或少的抗拒。這十多年來,每年只有過年才在家裡待幾天,而且每次都是來去匆匆,原本的家鄉這十多年裡只是個客棧。這十多年來,他們都沒有再扛過鋤頭,更沒有下過稻田,農業生產的時節跟流程都已生疏,現在回去還能適應農業生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