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2023-09-24 20:52:26 作者: 皎皎
說到這裡,陳醫生停了停,蔣園趁機補充道:「他曾經有過一段戀情,女友是建築師,他就是從她嘴裡得知南濱大廈的建築問題的。」
「周宏傑無法接受害死父母的人過得那麼舒心。他寫了檢舉信,但石沉大海。他想過動用法律,但司法系統從來都是低效的……他沒辦法通過合法渠道讓潘昱民受到應有的懲罰----只有一個選擇,動用私刑。
「這個過程就像釀酒。成長過程中,他通過自我安慰化解了自己所受的苦難,而真相就像藏酒開窖,多年醞釀的噴湧出的痛苦和仇恨會就像火一樣燃燒起來,所謂的海格力斯效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潘昱民害死了自己的父母,自己殺死他兒子,很合理。
「他抑制不住自己復仇的欲望,又不想牽連到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潘越的死看上去是自殺。首先,他引導潘越翻譯了那首英文詩----他是語文老師,潘越對他信任有加,這不難做到;其次,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畢竟一個心情愉快的人不會想到自殺的。幸運之處他是老師,還是潘越十分信任的老師,潘越時不時會和他溝通一些情況,因此他知道潘越的家庭情況糟糕到了極點,再加上他對一位女生告白失敗,這兩件事給了他相當好的時機和操作空間。
「在潘越告白失敗後的幾天,他用老師的名義讓潘越到樓頂等待那個女生,周宏傑則在辦公室里度過了此生最長的四十分鐘,最後他下定決心,上到樓頂準備動手。和潘越見面後,他坐到樓頂的欄杆上,並且讓潘越也坐上去。老師的一舉一動會形成模範效應,潘越毫無戒心,和周宏傑並肩坐在欄杆上。
「他告訴我,那是一個完美的時機。充足的自殺動機,足夠高的教學樓,空無一人的操場,距離兩人最近的建築物就是一百多米遠的高中部教學樓,基本不可能有目擊證人。他一伸手就能把潘越從樓上推下去。」
陳醫生說到這裡,情不自禁地搖了搖頭。
「實際上,除了極少數反社會的人,當某個人真的決定結束其他人生命的那一剎那是很難下決定的----尤其是他採取的辦法是急性的,我稱為『可以收手』的那種。在準備下手時,潘越回過頭,兩人目光對上,周宏傑告訴我,他就像被看透了一樣----潘越幾乎是一瞬間就意識到老師想殺他。」
會議室的眾人下意識屏住呼吸。
郗羽想,在那一瞬間,兩人的心理變化足可以再寫一整本《尤利西斯》了。
「周宏傑被一個十四歲的少年看透,他知道自己下不了手了。潘越問他為什麼,周宏傑激烈的感情需要一個出口----在此之前,他從未和任何人談起自己父母的死因。他冷冷地告訴潘越,他的父親害死了自己的父母,隨後離開了樓頂。」
說到這裡,警官不可思議的反問:「他離開了屋頂,沒把人推下去?」
「他的確是這麼告訴我的。」
警察提出不同意見:「但他告訴你的未必是事實,也許他把潘越推下樓,再告訴你他沒有動手。」
「我不覺得他有犯罪行為,」陳醫生很溫和地說,「我的專業知識和分析能力告訴我,他說的是事實。他的心理非常典型,孩童時期的不幸遭遇讓他積累了大量壓力和焦慮,社會的不公平又讓他仇恨社會,但長期以來接受的教育又扭轉了他部分偏激的思維----尤其是大學教育對他來說很關鍵,這導致他準備在潘越身上釋放壓力最終卻無法真正付諸實踐。」
「就算是這樣。他有預謀,有殺人動機,他的舉動依然是犯罪,只不過是謀殺未遂。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里不包含為犯罪行為保密。」
「我不認同你的觀點。如果僅僅以某個人的想法來定罪,那我估計監獄裡早就人滿為患。實際上,我這些年接觸到了成百上千有心理問題的人,他們要麼想傷害自己要麼想傷害別人,有很多人在掙扎中舉起了屠刀,但最後都沒有真正動手人,他們或許談不上是人們印象中的那種好人,我們可以從道德上批判他。但沒有犯罪就是沒有犯罪。」
警察不再說話,似乎是認可了這個解釋。
「他懷著對自己的憤怒和失望回到教師辦公室,等著自己的結局。在他的設想中,潘越會投訴他、報警。他謀殺未遂,將會受到法律的懲罰,至少他老師的這份工作保不住了。
「可幾分鐘後,他接到了其他老師打來的電話,告訴他潘越墜樓身亡。他及時收手,但潘越依然如同他的計劃墜樓。他告訴我說,當時他大腦一片空白,有些震驚,有些惶恐,還鬆了口氣。他不希望警察懷疑自己,於是按照既定計劃上樓,在潘越的書包里找出他的素材本,撕掉了潘越翻譯的那首英文詩放在他的書包上,他清理了鞋印,藏好素材本下樓的。如他所料,警察完全沒有懷疑他,甚至連疑問都沒有,很快這起案件以自殺結案。
「他事後分析,潘越墜樓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潘越不小心失足墜樓,因為他離開樓頂時潘越還坐在欄杆上;第二種可能性是潘越的確深受刺激,跳樓自殺;第三種可能是兩者都有,因為沮喪和失落,導致他不小心墜樓。周宏傑說,潘越是個很敏銳的孩子,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的最低谷。破碎的家庭,充滿謊言的父母,喜歡的女孩子拒絕自己,被同學們嘲笑,父親是殺害老師父母的兇手,老師想要殺害自己……這一系列事情對這個小男孩的打擊未免太大,所以他不慎墜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