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死而不僵(六更求票)
2023-09-24 18:12:58 作者: 平白兄
京兆明珠大街的顧家,顧崇捻須道:「敬止,你此去十殿下身邊擔任長史,是委屈你了。」
他的次子早就有功名在身,只是不出仕而已,現在擔任一個六品下的長史,還是極不受看重的十皇子府的長史,確大材小用了。
不過,敬止此次就任長史,意不在十皇子,倒也問題不大。
「父親,這不委屈,這個長史,孩兒樂意之至。」顧敬止這樣答道,心中並不覺得委屈。
十皇子雖然無能不受寵,但是卻執掌著緹事廠,跟在他身邊,就可以光明正大進入緹事廠、滲透緹事廠。
這才是顧家和顧敬止的目的。
顧崇點了點頭,滿意地看向一旁的顧璋:「還是璋兒想出的這個辦法好,曲道進入,甚好,甚好。」
顧璋忙回道:「祖父謬讚了,這還是受了二叔的啟發,我才能想出這個辦法。」
自從進入中樞受阻後,顧璋便知道,汪印留下了後手,專門是用來針對他或者顧家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他多努力、託了多少關係,秘書省都在繼續打壓他、中樞三省也壓根不會再接納他。
幸好,顧家重新搭上了承恩公府和韋皇后的關係,事情還不算太糟糕。
正巧,他得知韋皇后對十皇子身邊的長史極為不滿,才讓他抓住了機會。
十皇子算什麼,通過十皇子進入緹事廠,才是他們要做的事情。
汪印留下的緹事廠……呵,遲早會落入顧家手中,他相信二叔的能力!
將汪印立身之基的緹事廠奪過來,汪印會怎麼樣?想到這個結果,顧璋心中湧起了微妙的興奮。
汪印不是派人阻擋他進入中樞嗎?那麼他就獨闢蹊徑,從汪印的緹事廠下手!
他有些迫不及待想看到二叔進入緹事廠之後的局面了……
很快,他就冷靜下來,將心底的興奮壓下去,謹慎地說道:「二叔,每一個緹騎都不簡單!您跟在十殿下身邊,先不急著動手,看清楚形勢再說。」
汪印已經去了雁西衛,一時半會回不來,顧家有足夠的時間來布局。
若是因為倉促而出現不利的局面,那就太可惜了。
顧敬止當然也清楚這些,當即便道:「聽聞十皇子性情溫和,但實情如何,現在還不清楚,我會先蟄伏看清楚才動。」
他在汪印手上也吃了太多次虧,雖然現在汪印離開了緹事廠,但他也不敢掉以輕心。
緹事廠裡面,還有兩個掌刑千戶,還有數個理刑百戶,汪印將這些人留在京兆,這些人定然是緹事廠的中流砥柱,也就是說,這些都是極為難啃的硬骨頭。
硬骨頭嘛,重錘敲之,溫水浸之,輔以慢火細煨,總會軟下來的。不急,不急……
在顧敬止剛出現在十皇子身邊,遠在雁西衛的汪印便接到了消息。
他將緹騎的稟告遞給葉綏,淡淡說道:「顧家從十皇子下手,意在緹事廠。」
他防範了顧璋,卻漏了沒有出仕的顧敬止,還是大意了。
他還以為將顧璋按在秘書省,斷其後路,顧家就完了,原來,還是死而不僵。
不過顧家從十皇子那裡下手,這倒讓他有些意外。
十皇子是養在皇后膝下的,這麼說,顧家站在了韋皇后這一邊?
瞬息之間,汪印便將顧家的用意、路徑推得清楚明白了。
——對於小姑娘所說的「南平王」顧璋,本座可不會掉以輕心!
葉綏接過了緹騎的稟告,心裡有些沉重:「皇上,顧敬止這個人可不簡單,可得讓緹騎小心才是。」
前一世,穆遠道和顧敬止是顧璋身邊最厲害的謀士,顧璋最後稱「南平王」,這兩人居功至偉。
穆遠道已被她設計除去了,還有一個顧敬止……
對於極為熟悉顧家的她來說,根本不用仔細深思,便知道顧家的用意了。
大人斷然不會讓顧家染指緹事廠,大人會怎麼做呢?
汪印勾了唇角,一手在茶几上輕輕點著,慢悠悠地回道:「此事的關鍵,在於十殿下。本座聽聞,先前是十殿下身邊的老僕跟隨他出宮開府、擔任長史,十殿下會甘願換人嗎?「
換的,還是韋皇后身邊的人。
換言之,十皇子的一舉一動都在韋皇后的監視之下。——十皇子能忍下來,但會心甘嗎?
顧家通過韋皇后去到了十皇子身邊,手段的確不錯,不過他們似乎還沒有認清楚,他們真正的主子是誰。
「十殿下就是再不受看重,但他還是皇子。」汪印笑著道,似有所指。
既為皇子,出身便貴極,區區一個南平顧家算得了什麼?
若是顧家想欺十皇子出身卑微、想將其玩弄在鼓掌間,那就有好戲看了……
葉綏想起了前一世的事情,這樣說道:「大人,十殿下弱了些,恐非顧敬止的對手。」
十皇子的生母早逝,雖則養在了韋皇后膝下,但性格軟弱,一直都被韋皇后掌控著。
前一世,十皇子就是有護國公府的支持,最後也不能成事,雖則保住了性命,但也落得個幽禁蜀地的下場。
除此之外,她還沒有聽過十皇子有什麼本事。
這樣的人,怎麼與顧敬止斗呢?
汪印呷了一口茶,雙眼半眯著,笑道:「哪裡需要十殿下親自去斗呢?顧敬止只是個屬下而已……這些事情,當然是屬下們去做的。」
他已經想好怎麼做了。顧家意在緹事廠,怕是韋皇后也有這樣的心思。
對於京兆的動靜,他當然知之甚詳。
這些人膽敢動緹事廠,本座定叫他們偷雞不成蝕把米!
看著汪印從容成竹的笑容,葉綏略微沉重的心便放鬆了。
她相信大人,既然大人知道了顧家的打算,肯定不會讓他們得逞!
而在這個時候,穆太澄帶著雁西衛副將軍的任命書,身後綴著一個小尾巴,進入了雁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