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言•宮斗 >春閨秘錄:廠公太撩人 > 第兩百一十三章大祭

第兩百一十三章大祭

2023-09-24 18:12:58 作者: 平白兄
    葉綏嘆了嘆,說了一句:「謝大人殊為不易!」

    汪印點了點頭,對此甚是贊同。

    不過謝鹿年這樣不易,多半是謝家自找的,值不得半點同情。

    真的為兒孫著想的話,便不會過於溺愛,便會讓他們知道,外面既有和煦春日,也會有嚴酷寒冬。

    不然,最後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他喝了一口茶,才道:「謝鹿年最近忙於大祭,對宮中事有所疏忽,不然,貞嬪定然不會晉位。」

    謝鹿年能位列九卿之首?豈會是蠢笨之人?他只是趁著謝鹿年無暇顧及之時,將良貴嬪推了上去。

    現在謝鹿年必是回過神來了,怕是正在想著怎麼將「貴嬪」這個燙手山芋扔掉吧?

    呵,本座放的,謝鹿年怎麼扔得掉?

    聽著汪印的話語,葉綏覺得腦中有什麼閃過,卻快得抓不住,只下意識重複道:「謝鹿年忙於大祭……」

    聽到葉綏重複這句話,汪印不免覺得奇怪,便說道:「是的,大祭。如今是永昭十九年了,恰是大祭的年份。」

    觀小姑娘的神色,似乎很在意大祭,本座沒有看錯吧?

    葉綏有些愣,茫茫地看著汪印,好一會兒,目光才變得清明。

    是了,大祭……大祭!

    她想起來了,那時候雖然她遠在南平顧家,卻還是聽過這場大祭的。

    葉綏記得了,她聽過這場大祭,聽顧璋說過這場大祭。

    所謂大祭,便是帝王親自祭郊廟、謁皇陵。

    按照大安朝的規矩,五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

    小祭由太常寺和禮部的官員出面即可;大祭,便要由帝王領著朝廷百官來主持,還須帝王親至皇陵祭拜。

    帝王登基的第二年,才改元「永昭」,如今是永昭十九年,實則帝王登基已二十年了,這麼算來,大祭便是在今年秋!

    是了,是了,那時候春光明媚,她躲在開得極其旺盛的芍藥花枝後,聽到了顧璋與幕僚的隻字片語。

    「謝鹿年致仕,大祭事已定,無憂,無憂……」顧璋是這麼說的。

    她努力回想,只記得芍藥開得很好,還有顧璋的笑聲,更多便沒有了。

    顧璋笑出了聲音,想必心情很好,可見對謝鹿年致仕、大祭事很滿意,不然不會連續說了「無憂」「無憂」。

    重活了一世,知曉了顧家天大的野心,她當然知曉了顧家無憂,便是她犯愁的時候了。

    不過,那時候,顧家尚未有出仕,顧家對朝政事所表露出來的態度,也是謹小慎微。

    顧璋在高興些什麼呢?莫非謝鹿年致仕,有顧家的手筆在?

    葉綏神色冷了冷,沒有懷疑自己的推測。顧璋既然讓奪了姐姐的性命,那麼將良貴嬪推出來當替罪羊,也是順理成章的,不是嗎?

    前一世,她滅的是顧家的嫡枝,直接從根源上砍掉了顧璋的倚仗,並沒有轉這麼多彎彎竅竅。

    這一世,她與顧家已毫無關係。那麼顧家的野心,還會波及到葉家、禍及到姐姐嗎?

    她一時難以猜度,然對顧家的忌憚與防備,深深地刻在她腦海中,輕易不會撤去。

    她覺得口中茶水忽而變得苦澀,忍不住問道:「大人,若是謝大人致仕,最有可能接任太常卿的人,會是誰呢?」

    汪印更覺奇怪了,小姑娘怎麼對朝政之事如此感興趣?她所問的這些問題,一般閨閣姑娘會問嗎?

    哦,不對,小姑娘已經嫁給本座了。本座的夫人,欲知朝中政事,乃是理所當然的。

    他思緒流轉,腦中過濾著朝中百官的情況,然後答道:「若是謝鹿年致仕,當是泰州刺史周雲川接任吧。」

    葉綏的心驟然緊了了一下,幾乎握不緊手中的茶杯。

    大人說,接任謝鹿年的人,應當是泰州刺史周雲川。

    可是,前一世接任太常卿的人,卻不是周雲川,而是光祿少卿宋岫玉!

    然而,成為太常卿的宋岫玉,其實沒有太多可說的,因為此人是個病秧子,十日有九日都是請病不朝。

    真正值得一說、赫赫有名的便是周雲川。

    周雲川,字渡玉,曾任泰州刺史,後來被擢為吏部侍郎,不足兩年年便升為吏部尚書,是永昭帝跟前的大紅人。

    只是,周雲川也只顯赫了幾年,便病故了。盛年病故,死得太早了些。

    據聞他死之後,永昭帝連眼睛都濕了,連聲淒呼「渡玉舍朕,渡玉舍朕……」

    周雲川所得的寵信,由此可見一斑,有人嘆稱堪比當年的汪督主。

    當然,那個時候,汪督主早已身死、緹事廠已覆滅了。

    後來,她和太寧帝自然仔細查探過此人。只可惜,周雲川死得太突然,他背後的人是誰已經不可究。

    但有一點,葉綏印象深刻:周雲川當年陪著永昭帝去了茂山謁皇陵!

    宋岫玉這個病秧子,當然不會陪著皇上主持大祭。

    當時主持大祭的人是誰,她已不記得了,就連周雲川怎麼隨伺大祭的,她也不記得了。

    但是,後來尚書左僕射孫長蘊說過一句話,道正是從這場大祭開始,永昭帝便開始慢慢疏遠了汪印、漸漸猜疑緹事廠。

    汪督主身死之時,乃雁西衛大將軍。

    以宦官之身領兵,在大安朝前無古人,督主得帝王如此榮寵,原來早就被帝王所猜忌了嗎?

    透徹朝局的本事,葉綏自認為遠遠比不上孫長蘊,是以對孫長蘊無比推服。

    究竟這場大祭之中,發生了什麼事,致令永昭帝態度有這麼大的變化,從此開始疏遠汪督主?

    汪督主從帝王心腹成為帝王心腹大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