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2023-09-24 17:25:01 作者: 撿垃圾的貓
    佟寶珠道:「你幫他辦個出入的金牌。」

    吳啟爵為難:「尋常人不能入宮。」

    佟寶珠:「就是難辦,才讓你去辦!皇上把你安排給本宮,不就是讓你解決難事的嗎?重華宮距離神武門不遠。入宮門,幾步路就到了。叮囑他,不讓他胡亂往別處去,不會有事。」

    吳啟爵低著頭不應聲。

    佟寶珠問:「施世綸知道你的身份嗎?」

    吳啟爵:「不知。」

    「暫時別告訴他。就說我們在幫別人做事。金牌的事,你去問皇上。」

    沒多久,吳啟爵就給她回了話。康熙給了兩個字:「不准。」

    佟寶珠帶了一壇四十度左右的酒,去了慈寧宮。

    太皇太后心情不佳。兩名精心培養的丫頭,相繼被皇帝幸了。衛氏和戴佳氏都是一般姿色,在後宮混不出什麼名堂。

    當初,她挑選人的時候,特意選普通姿色,就是擔心相貌好的宮女心氣高,會出什麼妖蛾子,讓皇帝的聲譽受損。沒想到,皇帝他會主動這回事!

    哎,毀了兩名丫頭。好在她們目前的處境尚不算艱難。否則,無法向她們的家人交待了。

    太皇太后聽說貴妃帶著酒求見,本來不想見的。想著兩個丫頭在她的管控之下,只好讓人傳進來。

    佟貴妃從進慈寧宮到出門,大概用了十五分鐘。出來的時候,拿到了出入玉牌。對,不是金牌,是太皇太后的專用玉牌。

    她老爹曾告訴過她,沒有什麼事是談不妥的。談不妥,是你給出的條件沒達到對方所求。

    她向太皇太后暗示,她會盡力照顧博爾吉特氏、衛氏和戴佳氏,想辦法給她們製造承寵的機會。

    佟寶珠其實不願和太皇太后攪一起,畢竟太皇太后的年齡大了。康熙年輕。康熙才是她要依靠的大樹。

    人家不是不願意讓她依靠麼。她得使些手段,讓對方乖順一些。否則,對方動不動就說治自己的罪,廢她這個貴妃。她不能坐著不動,等著他來揉捏。

    現在淑妃病了,其他小主的身份不夠,後宮暫時沒人能接替她。正是訓導大豬蹄子的好時機。

    佟寶珠還沒回到承乾宮,康熙已經得知了此事。當時,他正和高士奇商議,怎麼說服反對捐官的那些人。

    貴妃若是跟太皇太后走到一處,就麻煩了。

    後宮他徹底掌控不住了。

    康熙撫著額角半天不說話。

    這個死女人頭上頂的是豬腦袋嘛,站太皇太后那邊,對她有什麼好處。還說什麼喜歡他,心裡都是他。心裡都是他,就該來求他。

    高士奇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不聰明,康熙也不會經常找他私下裡議事啊。

    他再聰明,後宮的情況,他看到的也只是表面。在眾人眼裡,貴妃接管後宮近一年來,安分守己。不像先前兩位皇后一樣,動不動就來乾清宮。

    從沒聽說過貴妃跟佟佳氏來往,沒聽說過貴妃為誰謀過好處。跟眾嬪妃沒有大矛盾,跟太后相處的很好,跟太皇太后處的也好。

    更為難得的是,她並沒有恃寵而驕。偶爾來乾清宮求見,被擋在門外,也是老老實實的等著。

    朝臣們對後宮要求不高,別鬧騰,影響政事就行。貴妃這樣就行。

    至於太皇太后。在眾人看來,太皇太后和皇上的關係極好。皇上很尊敬她,對太皇太后的旨意,說一不二。

    高士奇怎麼也不會想到,皇上是為貴妃和太皇太后的事憂心,還以為他在思慮捐官的事。

    於是寬慰他:「皇上如果是普通的朝臣,也是眾臣里最聰明能幹之人。其他人的思想,遠遠不及皇上。就拿捐官來說,如果今年能捐出去五百個官位,平均每個官位一萬兩銀子算,就是五百萬兩銀子。五百萬兩銀子夠半年的軍需。」

    「收了銀子,讓他們排隊等候,什麼時候有缺,就讓他們補上。至於什麼時候有缺,先讓誰補缺,在朝廷手裡掌控著。既得了銀子,又集中控制了官位。這想法絕了,也只有皇上能想到如此高策。」

    康熙不接話。

    高士奇又說:「平三藩用漢人,更是高策。若不是皇上及時調整戰略,戰事哪裡會推進得如此迅速。」頓了一下,又說:「臣聽說,太醫院和惠民局正在試驗種痘防痘之法,皇上聖明啊!此舉將名留青史......」

    康熙:「……」他坐直身子,看向高士奇,沒什麼表情地說:「在城內收個酒樓,由朕暗中指派人去經營。高大人覺得如何?」

    「皇上的想法極……」

    康熙打斷了高士奇的話,連問道:「建琉璃廠呢?釀酒賣酒呢?鼓勵大家學洋文呢?」轉話又道:「過幾天,就要開博學宏詞了,目前為止,被推薦之人,尚有兩人未到,是吧?」

    康熙說這些話的時候,暗自咬牙切齒:樁樁件件都跟膽大包天的貴妃有關。真想把這些決議都廢除了。

    高士奇告退後,他吩咐梁九功:「把北五所東邊那片空地改成射獵場。從明日起,朕每日下午過去鍛鍊半個時辰。」等朕鍛鍊得身強力壯,誰再膽敢強迫朕,朕一巴掌把她拍死。

    次日早朝,康熙力排眾議,確定了捐官制度。

    三月初三,博學宏詞開考,一共有一百八十六人參加,準備從中選五十人修《明史》。被推薦之人,大部分是漢人,很多人不願為滿清出力。被形勢所逼,只得來應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