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2023-09-24 16:42:54 作者: 三春景
    想到自己天天上班,還有操持這個家的辛苦,楊雪燕媽媽也是氣不打一處來,當即訓斥:「你這說的像話嗎?怎麼事事想著和別人比?你這麼能,怎麼不去和大元帥的閨女、主.席的閨女去比?家裡日子不好,你就別在家裡過了,去別人家做閨女去!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哪有你這麼好的日子,整天吃不飽......」

    毛思嘉對於這場風波的原因並不知情,只是聽到了斜對面的吵鬧,但具體的來龍去脈卻是不知道的,她也沒太放在心上。最近斜對面的楊家常有爭吵,有的時候是因為懷孕了的兒媳,有的時候是因為楊雪燕——這個年紀的孩子叛逆心滋長,時不時就要頂撞一番家長。

    對於毛思嘉來說,送走了初.潮,以及爸爸從東北回來了,這才是她生活中關心的事情。

    從東北回來的毛爸沒帶什麼特產,只有幾樣在鄉下買的土產。主要是因為東北多的是重工業,重工業產品什麼的,難道要從東北帶回鋼條、螺母什麼的當特產?

    不過東北農業開發卓有成效,農產品也不錯,跑東北也不是沒有甜頭。

    「這次呆不了多久,一周以後得跑一趟新疆,新疆的乾果好,肉乾多,也有好棉花,到時候弄一些回來...」毛家不缺布,但是挺缺棉花的。毛媽一直想攢一些新棉花,用來做新棉被。

    主要是毛思嘉一年大似一年,他們開始考慮她結婚的事情了。

    不要覺得這誇張,一方面這個時候女孩子結婚早,多的是十八到二十歲之間結婚的。另一方面,這個時候大家尋摸一點兒東西都不容易,得慢慢攢!結婚需要的東西多,家庭寬裕的人家講究齊全,從很早開始就會積攢。

    棉花的分配非常有限,平常家裡也要用,想要做新棉被什麼的,一般情況下需要攢很久呢。

    最近毛思嘉來了初.潮,更是提醒毛媽,女兒真的長大了,很多事情是得考慮了!

    事實上,提醒毛媽毛思嘉漸漸『長大』的各種事情,從初.潮起源源不斷出現,遠遠不是這一件事。

    比如,令毛思嘉也感到為難的事,她的內衣得重新考慮了。

    毛思嘉小時候不需要穿內衣,讀五年級的時候開始穿類似吊帶背心的衣服,也勉強能用了。和她的初.潮一樣,她記得她胸.部發育也比較晚,是在初.潮之後才真正開始——當然了,這個發育時間在這個年代就不顯得晚了。

    從初.潮起,毛思嘉的胸.部也開始有了動靜,不再是完全的孩子樣!而是像春天裡藏在地底下的種子,顫顫巍巍地破土而出,要冒出頭了!

    要是一不小心碰到胸.部,也不再是以前的感覺不大,而是一種特別的疼。

    等到少女的胸.部鼓起了一點點小包,毛思嘉覺得她需要少女款的胸衣了...至少不能是薄薄的吊帶背心,得給胸.部一點點保護。

    然而,這件事很難辦...因為這個時候胸衣什麼的,很多都停留在封建社會的水平。

    雖然民國時期就有外國內衣傳入中國,前些年也流行過蘇聯乳罩(國內不能做,都是進口產品,在那時是絕對的奢侈貨),這個時候的中國女性卻依舊只能選擇短背心、棉紗胸衣之類的內衣。

    一方面是因為物質匱乏,沒有閒錢花在這種事上。另一方面也是觀念的問題,突出女性的形體美是一種罪惡,可以上升到作風、思想有問題的地步,大家對於這種事都是藏著掖著,甚至羞於啟齒的。

    毛思嘉去大商場觀摩過這個時候的幾款胸衣,比家制的小背心強一絲絲,有點兒少女內衣的樣子。但如果已經發育成熟的成年女性也穿這些,那就實在太勉強了。

    看不中這些,毛思嘉就和毛媽商量著自己做內衣。

    用比較厚的白色勞動布做出杯罩,掐好各個方面的形狀,內襯上用更柔軟的布料,非常少女的簡單胸罩就做出來的...說實在的,這也就是少女時期用一用。再大一些,這就不行了。

    毛思嘉考慮要不要用漿過幾層布料做胸罩,這樣就算沒有鋼圈應該也能支撐處。

    在這件事上,她的要求不算高,因為她記得自己的發育水平很低...A吧?雖然算A裡面比較大的,但還是A...

    只能安慰自己,這樣至少沒有下垂的憂慮...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在2020-01-17 09:36:44~2020-01-18 05:42:05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Nana、任逍遙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愛吃紅杏子4瓶;隨身空間有點愛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35章

    毛思嘉有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有的時候又覺得時間過的很快。以前她覺得這段特殊年代會很難過去,但是現在一回頭,發現複課以來,一年的時光一眨眼就過去了。

    眼睛再睜開,她已經是初二的學生了。

    對此她對學校最深的感受,除了組織各種活動,大概就是臨近畢業的學生們為了分配問題殫精竭慮。

    之前,老三屆的學生慢慢完成了分配,除非是已經找到工作的,不然絕大多數都要送到農村。因為這是第一批大規模上山下鄉,老三屆的學生中很有一批並不在意這種分配。

    相比較而言,他們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種使命感、一種時代的激情。上山下鄉,向貧下中農學習,知識青年與農民聯繫緊密、親如一家...這是充滿了青年內心的想法。說實話,這些想法在之後的數年內只會越來越少,當大革命的激情散去,大家的理智也會漸漸回歸,更多考慮更現實的東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