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2023-09-24 12:08:58 作者: 易楠蘇伊
    阿壽愣了下,點頭,他有空啊,他除了空閒時間,就沒旁的事可做了。

    林曉樂了,「不如你幫我把這故事改了吧?」

    擔心他不幫忙,林曉又忙道,「出了書,這書得到的潤筆費全歸你。」

    「哎呀,你辛辛苦苦寫的,賺錢全給阿壽?」大利有些弄不明白曉曉到底想幹啥,覺得她有點缺心眼。

    林曉打斷他,「這書寫我倆的名字。可以嗎?」

    自己只是幫忙改改既能得錢又能得名,當然好,但是阿壽覺得她不像那麼傻的人。

    「那你這是圖啥啊?」她一個姑娘家難不成也圖名嗎?

    「其實我寫這書是為了宣傳我爹種的各種果子。」林曉攤了攤手。

    阿壽呆了呆,「啊?是嗎?」

    雖然這書的名字的確挺奇葩,但是阿壽還真沒想到有人為了讓別人買自己果子專門出一本書。

    要知道新陵的果子很便宜,一本書卻要好幾吊錢。這不合算啊。

    「我聽說那些好的小說能賣到全國各地。到時候咱們家的果子就有許多人上門買。」

    阿壽點頭,是這樣沒錯,「但是你費盡心思就為了讓別人買你的果子。」

    林曉擺手,「也不是,當然還是為了出名。」

    不過不是她出名,而是她爹出名。

    「最後注釋這塊,你幫我多解釋幾句。你要這麼寫……」

    阿壽終於明白了,「行,我會幫你好好改的。」

    林曉樂了,「那就好。多謝你啦。」

    林曉沒看過《齊民要術》,她就讓大吉幫忙從縣城書肆買幾本農書,比如《夏小正》、《呂氏春秋》、《氾勝之書》、《四民月令》。

    帶回來後,林曉發現這些人寫的農書其實壓根就不是給農民看的。

    如此枯燥難懂的書,農民看得懂嗎?

    其實這世上分為三類人:一類是完全不識字,一類是啟蒙過的識字人,最後一類是考科舉的讀書人。

    第一類和第三類都不是她的受眾,一個是不識字,一個是沒時間。

    她寫的《齊民要術》是給第二類人看的,寫得太難,這些人能看得懂嗎?

    林曉打算用白話文來寫,而且很直白的那種,就比如海明威寫的《老人與海》每一句話和每一段落,都要儘量寫得簡潔。

    林滿堂聽她打算,「沒事,你寫吧。」就算賣不出去也沒關係,大不了白送。

    如此林曉就無所顧忌。

    《齊民要術》涉及到農、林、牧、漁、副等方面,她想單獨寫果林篇。

    他們家種了十種果樹,每種水果的種植環境及適種土壤各不相同。

    她將這十種果樹分門別類列出來。

    第一部 分是:果樹栽培基礎知識。

    第二部 分是:花、果實的管理。

    第三部 分是:枝條管理。

    第四部 分是:日常管理。

    每種果樹的移植、嫁接、舒蕾、人工授粉、疏果、抹新稍、疏枝、扭枝、修剪、套袋、甩料、蟲害處理辦法。

    她甚至給大夥算了一筆帳。用這種辦法,水果畝產能增產多少,甜度增加等等。

    林曉在忙的時候,林滿堂也在忙。

    他花了五十兩打點,又每天好吃好喝招待成先生,滿打滿算才請來了三十六天,平均下來一天就花了一兩吊錢。他就想這錢得花得值。

    於是他不僅跟著學《易經》,還跟著學習如何寫詩寫賦,讓成先生出題考他。他現在也不用女兒盯著,每天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晚上只睡四個時辰,就自動爬起來讀書。

    林曉知道她爹如此用功完全是因為錢差點嘔死。所以說她這個女兒居然連錢都比不上。她真是可憐,怎麼會有這麼個鑽進錢眼裡的爹。

    李秀琴哈哈大笑,笑過後,又替男人說好話,「你爹這是知道你不捨得教訓他,所以有恃無恐呢。你要真板著臉生氣,他比誰都怕。」

    林曉嘟噥,她也不可能天天生氣啊,那樣她成啥人了。

    不過只要結果是好的,林曉也不跟她爹計較了。

    他們爺倆用功,李秀琴也沒閒著。她待在屋裡紡紗。

    前年得來的白疊子,三棵收上來後,得了四十多顆種子,今年全部種下去後,收穫了五百多顆種子以及兩斤多的棉花。

    用手剝去籽,然後用彈棉弓將棉花中的纖維彈松,再用紡紗車將彈好的棉花紡成線。

    新陵這邊不產木棉,所以也沒有紡紗車,這車子是李秀琴將自己的需求說出來,女兒畫出的圖紙,然後讓郝木匠幫忙製作的。

    用起來非常方便,她每天待在屋裡紡線。

    紡好後,她將棉線繞成三股,直接用竹籤給女兒織了一件毛衣和一件毛褲。這白白的顏色也只能穿在裡面,穿在外面也不合適。

    林曉套上毛衣毛褲高興得不成,連連誇讚她娘手藝好。

    她這純粹是閉著眼瞎夸,李秀琴都多久沒織過毛衣了,手藝早就生疏了,直接用平針從頭織到尾,沒有花樣,能好看到哪裡去。

    但女兒這誇讚,李秀琴笑著接納了。她可是忙活了好些日子,手都酸了才織成。

    這個年,林曉一家三口忙個不停,也沒去劉家村吃福鍋。

    倒是關屠夫、王高、林昌盛、林福全四家就像商量好似的,從初三擺到初六,每家都請林滿堂去家裡吃飯,說是感謝他將養豬法教給大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