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2頁

2023-08-31 20:54:47 作者: 何時秋風悲畫扇
    還有什麼事情比御駕親征更重要?

    但也不敢問。

    待所有人退下後,朱棣這才慢慢拆信,一旁的康寧敏銳的察覺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陛下,此刻的手竟然在輕顫。

    康寧知道事情的輕重,對殿內的內侍和宮女使了個眼色,然後大家一起退出了乾清殿,康寧還吩咐人可以把殿門關上。

    不能讓人看見陛下的失態!

    幾乎足足過了半個時辰,而這其間,乾清殿內一直很安靜,當朱棣喊了一聲後,康寧才急忙打開殿門進去,但留了個心眼,沒讓其他人進來。

    朱棣面色凝重,似乎心裡那顆石頭現在跑到了他的臉上,此刻看著康寧,「你準備一下,吃過午飯就即刻出發去福建寧德。」

    康寧立即接旨。

    又問道:「那陛下想讓誰來接替奴婢的事?」

    朱棣想了想,「三寶現在主要負責海軍,李謙他們又在軍中任職,朕也已將你內官監太監,現在你統領內官,覺得何人合適?」

    康寧道:「去年西征亦力把里去監軍,之後回到京畿升任司禮監太監的馬鎏,做事靈力,心細謹慎,奴婢覺得他可以。」

    朱棣嗯了聲,「這段日子就讓馬鎏接替你罷。」

    第1329章 一封家書

    這種事,當然不可能只讓康寧過去。

    還得有人去。

    朱棣本想讓太子過去,但轉念一想,太子太過於仁慈,而且自己馬上要去御駕親征了,得有人在應天監國。

    老實說,朱棣確實很認可朱高熾的監國能力。

    這不是說朱棣就和歷史上不一樣,喜歡朱高熾了,而是因為黃昏的出現,帶動的蝴蝶效應,導致朱高煦種種污衊朱高熾的事情,都被改變了。

    所以朱高熾這些年的太子,其實當得沒那麼提心弔膽。

    但日子安逸了,他反而更胖。

    所以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就太子朱高熾的身體狀況,很有可能朱棣還活得好好的,他就要想去九泉之下見徐皇后了,這也是朱高熾和朱瞻基最近感到恐怖的地方。

    萬一這種情況發生了,那麼朱瞻基登基之後,重新封王的朱高煦會不會是下一個燕王?

    朱棣沉思了片刻,覺得這事老二去比較合適。

    老二心狠手辣,做這種事簡直不要太合適,所以他很快將朱高煦宣召進乾清殿,如此這般一交代,朱高煦喜出望外。

    這麼隱秘的事情,父皇竟然交給自己。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經歷過金帳汗國監軍一事後,父皇開始重新信任自己了,而得到父皇的信任,那麼我堂堂漢王,就不配和太子去爭奪一下皇位?

    只要一天沒塵埃落定,我朱高煦就有機會。

    然而世事難料。

    就在朱高煦高高興興回到漢王府回去準備奔赴寧德的時候,遲發了幾日,但因為胡濙交代,錦衣衛那邊幾乎是瘋狂的十二時辰呈遞的一封書信,在朱棣剛準備睡午覺的時候,送進了乾清殿。

    適時,康寧已經去準備出發。

    而馬鎏也已經從司禮監趕到乾清殿,接過了康寧的工作。

    和康寧說的一樣。

    馬鎏確實心細。

    拿到信後問了幾句,立即讓錦衣衛下去,然後將書信放到朱棣的面前,道:「陛下,您恐怕要先看看這封書信再午睡了。」

    朱棣略有訝然,「是中南半島的軍事出了問題,還是金帳汗國那邊出了大漏子?」

    這麼簡單的一句對話,還是顯示了馬鎏的不成熟。

    他應該直接說陛下您應該先看了這封來自寧德的書信,那麼朱棣也不會這麼一問了,這沒辦法,馬鎏畢竟還需要成長。

    而且馬鎏如果再有經驗一點,就該知道,今天或者接下來幾天,咱們的陛下都別想睡一個好覺了,哪怕是御駕親征,都得惦記著寧德那邊的事情。

    不過馬鎏畢竟是司禮監太監。

    不是蠢貨。

    回答朱棣之後的操作,和康寧一樣,將所有內侍和宮女都趕了出去。

    朱棣拆開信,入目四個字,將讓朱棣騰的一下站了起來。

    「皇叔敬啟。」

    皇叔,這個稱呼不陌生,但是從寧德來的書信,這個稱呼就有點意思了,但朱棣旋即冷哼了一聲,略有不滿。

    皇叔?

    連陛下都不稱呼麼?

    感情你這個侄兒,到現在依然不承認我朱棣是大明天子。

    朱棣深呼吸一口氣,繼續看下去。

    「侄允炆,流離經年,早於白雲寺禮佛,為大明妖臣黃昏所覓,期間事,四叔皆已知曉,後侄避禍於寧德華藏寺,十年有餘,感盛世之光灼灼華然……」

    看到這裡,朱棣微微頷首。

    還算懂事。

    那這封信是站在什麼立場寫的?

    朱棣很快懂了。

    皇叔敬啟——這四個字就點明了,這其實是一封家書性質的書信。

    想到這朱棣嘆了口氣。

    帝王家,哪有家事啊,都是天下事。

    繼續往下看:「……禮部侍郎胡濙,奉皇叔之命覓張邋遢仙人,今月於寧德得侄之蹤跡,已調兵寧德。侄自知難再游離,亦知將至何處,然臣侄並無恐懼,多年顛沛,提心弔膽,終將解脫,反如釋重負,且臣侄禮佛多年,亦願早見佛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