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頁
2023-08-31 20:54:47 作者: 何時秋風悲畫扇
軍隊有需求,他們就能有目標,從而不斷推動火器的進步。
所以,人才。
大量的遍及各行各業的人才,這才是推動時代進步的關鍵。
朱棣一聽,要修兩座會館,這個不貴,但是要發廩糧這可是個大開銷了,問道:「按照你這個計劃話,兩座人才庫大概要收納多少人?」
你要是動不動就幾萬人,這經年累月的廩糧發下來,國庫可會有點難以支撐,關鍵是朱棣現在看不見人才庫會給大明帶來的利益。
也就是說在朱棣眼中,這是個有投入暫時看不見回報的事情。
黃昏想了想,「以我們大明目前的狀況,兩座人才庫,最多也就能吸納個兩三千人,這就是極致了,再多,也沒那麼多人才。」
大明受限於時代限制,有條件的,又能有魄力不讀書去鑽研實業的人不多,大多有條件的去讀書了,所以所謂的人才,應該是一些為了生活在各行各業從事多年的人。
比如鐘山工坊老李這種。
但是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哪怕是明朝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商賈的地位依然很低,更別提做實業的了。
畢竟是經濟依靠農業的封建時代。
朱棣略微算了個帳,問道:「那你算過一年要多少廩糧嗎?」
廩糧其實不多,這算成錢幣的話,大概也就一兩銀子,但如果是三千人,意味著一個月就要三千兩,一年下來可不是個小數目。
十年,二十年,這個帳就有得算了。
黃昏知道這事對朱棣而言確實有點過於先進,也不敢奢望他一個人來承擔這事,畢竟這事一旦施行,朝堂之上的反對之聲將是無比巨大的,而更大的反對聲則在民間。
秀才一個月的廩糧才一兩銀子。
你這些匠人一個月就能拿一兩,那些秀才心裡會怎麼想?
所以這個事的錢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壓下這些反對聲——這個只有朱棣才可以。
或者另外一種方式:自己私人來辦這兩個會館。
於是對朱棣道:「黃金有價,人才無價,微臣認為此時功在當下,利也在當下,更可利在千秋,所以微臣願意和陛下一起分擔這兩座人才庫的一應花銷,另外,如果陛下擔心朝中和民間的反對聲,陛下可以以私人名義出錢,將錢劃到微臣名下,再由微臣來操辦此事,此事便成了私人的經營,朝野之間的反對聲便師出無名。」
朱棣愣住。
他開始以為黃昏是想利用這個人才庫來做生意經商,所以慫恿自己來辦這個事,而他黃昏就坐收漁翁之利。
現在他竟然願意出錢?
朱棣心動了。
黃昏出錢的事情,貌似沒有壞事,比如編修全書,比如鄭和下西洋,現在他又要出錢來辦兩座人才庫,難道這事真能如黃昏想的那般,影響堪比編修全書?
第528章 君臣之名,欲越秦皇漢武!
實際上朱棣還是小看了這個人才庫。
在黃昏靈犀突來的想法之中,這個人才庫是大明經濟騰飛、科學進步的星星之火,是大明全方位發展的搖籃,是一顆科技樹萌芽的種子。
只要這座人才庫建立起來,自己利用掌控的權力和接觸到的資源,再加上催化劑,大明的各行各業就能百花齊放。
這比自己單打獨鬥好了太多。
不。
確卻的說,這是一個跨時代的手筆,一旦做成而且起效,千百年的華夏歷史上,一手促成人才庫的黃昏這個名字,將永垂千古。
它有可能導致大明在社會文明進程中實現跳級。
也許數百年後,就該有後人討論:大明王朝永樂大帝朱棣治下的千古名臣黃昏,是否是和那新朝王莽一樣,都是穿越者的話題了。
正想要怎麼繼續說服朱棣,卻聽得朱棣緩緩的道:「朕為天子,這種為天下社稷千秋功利的事情,朕豈能讓臣子去一力承擔。」
大袖一揮,「這點錢,國庫拿得出!」
黃昏大喜,「陛下同意了?」
朱棣頷首,「大不了就是把入資你化為房產分行的分紅給浪費掉了罷,無妨。況且朕其實也很有一些好奇,你這個人才庫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
黃昏笑了,「陛下,您只需每年拿出一筆廩糧而已,但大明天下的億萬百姓都將因此受惠,千百年後,永樂這兩個字,必將是青史上可媲美秦皇漢武——不,也許可以這麼說,千百年後,永樂這兩個字,將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史上,最燦爛的兩個名字,而且比在第一。」
朱棣愕然,「第二燦爛的是誰?」
黃昏忍不住得意的輕笑,「當然是微臣啊。」
朱棣:「……」
你可真敢找死,這話也敢說。
換作其他君王,黃昏敢說這樣的話,其他君王肯定會想,好你個黃昏,竟然自詡比秦皇漢武還厲害,那豈非比本朝太祖還要輝煌,你區區一臣子卻已凌駕如此多的天子,那你豈非遲早也要凌駕於朕,那黃昏就真的該死了。
但朱棣沒有這麼想,他的第一想法很直接,「你的意思,這個人才庫的作用,可以媲美車同軌書同文?這個人才庫可以媲美漢武定邊疆?」
有沒有這麼誇張?
黃昏搖頭,「這個人才庫可能達不到,但它是超過秦皇漢武之輝煌的起點,只要有了這個人才庫,陛下,一切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