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2023-09-24 04:08:00 作者: 行清
    謝巨請的人幹活仔細,完全按照主家的吩咐,也不用謝時多多操心,謝時便開始專心致志搞起了水稻這個主食的選種育種。華國人對水稻的雜交育種,開始於20世紀20,當時是用發現的野生稻和農家種進行雜交,選育出了「中山1號」,其後由此衍生出了很多華南地區的當家品種。

    然而水稻的育種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充滿了耐心和運氣的過程,很可能在某個田野,你就如同袁爺爺的助手李先生一樣,和那株萬中挑一的雄性不育株相遇,也很可能遍尋稻海都找不到你需要的植株。

    謝時並不著急,培育出袁爺爺的三系雜交水稻那種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打算先用野生稻和栽培種試試手,看看能在古代培育出一個什麼新品種。按理來說,在古代這種還未大規模開發的時候,應當存在著更多特殊性狀的野生稻種,對於謝時這種農科生來說,也勉強算是一個好消息。

    恰好謝時家住龍峰山腳下,龍峰山可是一座植被茂密的天然植株寶庫,於是閒來無事的時候,謝時便會換上麻衣短打,在山上溜達尋找野生稻,或許是運氣好,不過數日,謝時很快便尋到一株性狀比較符合需求的野生稻株,只是在採摘的時候,專心致志的謝時沒發現,在他腳下,有一通體發綠,與綠林混為一體的長蛇正伺機而動。

    就在謝時蹲下身,取出鏟子,要向下挖土的時候,一道綠影撲了上來。謝時餘光剛好瞄到,他以前蹲的都是試驗田,對於野外實踐確實沒什麼經驗,不過他再沒經驗,也知道自己這次恐怕要遭!

    求問古代沒有蛇清,中了蛇毒幾秒死?是怎麼個死法?

    謝時胡思亂想的時候,根本沒注意到,就在他前方,靜靜站著一名玄衣男子,比綠影更快的是早有準備的白刃,銀光一閃,謝時當即嚇得往後一坐,往下一看,竟然是一柄削鐵如泥的匕首死死地釘住了長蛇七寸。

    作者有話要說:

    注釋:1、寒筵冰該名借鑑於《遵生八筏》;

    2、玫瑰似乎有催那個情作用,所以貴婦人們比較喜歡,不過不靈不要賴作者哈,作者單身狗!

    3、文中諸如治理黃河方略、水稻栽培技術等專業知識描寫完全架空,作者非專業人士,全靠看論文瞎編的,不要當真!

    第24章

    謝時面色惶惶,驚疑未定,不由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男子稜角分明,劍眉星目,薄唇緊抿,此時擰著眉頭,自上而下睨他,神色中有些許怒氣。

    謝時喘了一口氣,向來人道謝:「多謝山長。」一柄白刃救謝時於毒蛇之中的正是剛好在附近的韓伋。謝時原本想拍拍衣裳站起來,結果發現可能是剛才命懸一線被嚇到了,一下子使不上勁,再一感受,暗道要遭,竟是方才一下子站不穩,崴了腳。

    這時一雙泛著青筋的大手伸了過來,謝時苦笑著搭上,那大手便使勁一扯,將謝時從地上拉了起來。

    謝時拍了拍身上的落葉和泥土,問道:「山長怎麼會在這裡?」

    韓伋看了他一眼,「此話該我問你,後山蛇蟲密布,你一介書生,來此危險之地作甚?」

    韓伋原本是上山去先人墓地掃墓悼念,沒想到返回梅林齋途中卻遇到了獨自一人上山的謝時,憑著他過人的眼力和從前的經驗,遠遠就發現了謝時腳邊蓄勢待發的毒蛇。怕驚動到毒蛇,他沒有提醒謝時,而是悄然來到謝時身邊,默不作聲地抽出了隨身攜帶的匕首,瞄準長蛇七寸,抓住機會猛擊了出去。

    謝時後怕不已,他也是這會才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古代的天然山林同現代山林的環境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謝時沒意識到自己手無縛雞之力,獨自一人就進深山老林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謝時自知理虧,見韓伋神色不贊同,有些心虛地雙手在胸前舉起,做了個投降的動作,「我錯了,我是想來找一些野生稻種,沒想到走得太深,我太高估自己的武力了。」

    韓伋看了他的動作一眼,嘴唇微動,最後也沒說什麼,而是淡淡說了一句:「走吧。」便示意謝時下山。

    謝時站在原地沒有動,沖他示意了自己有些微腫的腳,「我好像崴到腳了……山長能否幫我尋根木杖,我好撐著下山。」

    韓伋卻沒有照做,而是撩開衣袍,蹲下身,聲音低而沉:「腳傷不宜挪動,我背你下山。」

    人家毫不介意,謝時也不矯情扭捏,便攀著他的肩膀,上了背,韓伋寬廣的背部給人一種異常可靠的安心感。兩人結伴下山之前,自然也不忘了將謝時差點付出性命的野生稻種挖了帶走。途中,韓伋突然問道:「你找野生稻種要做什麼?」

    謝時想了想,反正原身嗜愛花草是出了名的,自己接下來要做的育種實驗也不算出格,頂多傳出不務正業的名聲。且他觀韓伋其人,在書院育人上堅持「經世致用」的學說,想來也是一個心繫百姓之人,或許是出於對韓伋的信任,或許是因為感激他剛剛救了自己一命,此時的謝時突然很想將自己穿越之後內心一直存在的想法傾訴與人聽。

    他反問道:「山長可知如今稻田畝產幾何?」

    韓伋雖然疑惑他的問題,還是順著他回道:「浙右之地,自古富饒,若蘇、湖、常諸州,土壤肥沃,民務細作,無災之年,下田稻田畝產大約兩石,上田則可達五六石,至於其餘行省,則不及也,大約在一石到三石之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