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頁
2023-08-31 19:07:51 作者: 米迦樂
肯尼思十分驚訝, 並且也十分擔憂。「別傻了,你可能把美國想得太恐怖了一點。」
「不會嗎?他們連總統都敢殺死,還有什麼做不出來呢?」
他無言以對:命懸一線的感覺不是很好,之前的三十多年有母親為他遮擋風雨, 但現在……危險臨近, 他必須支棱起來, 保護妻子和孩子。
政治就是無所不在的博弈、利益交換, 「利益」是永遠的籌碼,「理想」反而不是。
這個世界是多麼荒誕呀!
波士頓的神職人員威脅小派屈克姐弟三人是二十一年前的事情,當時姐弟三人根本沒記住對方長什麼模樣,事後也沒有找到此人;此人是否是真的神職人員也不一定,沒準是偽裝者。說明對方並不介意對孩子下手,如果泰德一心想要重振肯家、參選總統,並且還受到歡迎,那麼等待姐弟三人的可能就是實質性的傷害了。
泰德幸而連黨內初選都沒打贏,當時美國群眾也都覺得他不如兩位哥哥。泰德不得不痛苦的認識到,想要重振家族靠他是不行了,只能看下一代。
*
過了兩天,張文雅與肯尼思低調的造訪了《波士頓環球報》總部。
《波士頓環球報》1993年初被《紐約時報》收購,之後數年內環球報仍然沒有擺脫訂閱數下滑的窘況,於是《紐約時報》2001年七月空降了一位主編,這位主編拍板定下挖掘「神甫性||侵幼童案」,沒想到真的搞了個大新聞。
全球傳統紙媒都面臨共同的困境,年輕人越來越習慣從網際網路上得到訊息,想要吸引讀者回流,需要記者們更加的努力、深入挖掘題材。
記者們也是看著美國之子長大的,不論年長年輕、記者編輯職員,都很興奮激動。
肯尼思非常擅長這種場合,他幾乎與每一個人握手,表揚他們「乾的好!」、「美國需要你們這樣不畏艱險不畏困難的良心媒體人」,對「聚焦」專欄四人組更是給予了高度評價。
報導仍然陸續刊發,每天都有追蹤報導,涉及大波士頓地區天主教會將近九十名神甫,時間跨度長達百年,有些神甫和倖存者已經不在人世了。波士頓地區乃至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天主教堂都受到影響。
教徒們很糾結,一方面他們從第一次上教堂開始就形成了對神職人員的尊敬和信任,但另一方面,不斷出現的人名(包括加害者和倖存者)又說明這個系統是絕對有問題的。教徒們非常憤怒:誰該為此負責?誰?!
誰來救救我們的孩子?
誰?!
*
弗蘭克也很糾結,一方面他不願意肯尼思介入這次性||侵事件,恐將導致天主教會暗地反對這位美國之子,肯尼思愛爾蘭後裔的身份未必能敵得過天主教會的詆毀,還有可能會把愛文尚未洗禮的事兒專門拿出來說。
幾位幕僚包括競選經理查理為這事開了好幾次會議,幾乎每次都不歡而散。查理更激進,他認為如果這麼大的事情小約翰·肯尼思不發表意見,到大選的時候肯定會被競爭對手抨擊「裝聾作啞」,小布希又不是天主教徒,他當然沒有這方面的顧忌,可以隨便開腔。
現在的難點就在於肯尼思不可能不發表意見,但這次演講稿要怎麼寫很有講究,最好的策略實際還是《波士頓環球報》的策略,劍指天主教會這種「捂蓋子」的處理方式,而不能一下子魯莽的剝離天主教會。
最好再呼籲一下梵蒂岡改改他們從中世紀以來的「捂蓋子」的習慣,直接將此事拔高到教會體系,而不是教會本身。新千年到了,梵蒂岡也該與時俱進,真正的成為教徒們心靈的殿堂,而不是藏污納垢之所。
之後還要回歸美國,呼籲美國各州修改法律,正因為有關法律不健全,使得天主教會能以極低的代價「搞定」一個個「倖存者」。這些倖存者都是孩子,而我們之所以努力建設國家,就是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結尾再次強調孩子是未來,我們再也不能坐視孩子的利益受到侵害,我們美國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是文明的燈塔,美國應該為世界各國做出榜樣,真理的旗幟永不磨滅!
*
這次演講是在周日的天主教會慈善晚宴第二天在肯尼思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大門外做的,春寒料峭,波士頓的二月還很冷,群眾的熱情卻十分高漲:波士頓人民就是想來聽聽美國之子到底要說些什麼。現場除了一大堆凍得鼻頭髮紅的媒體記者之外,還有數千名波士頓以及附近城市的群眾。
張文雅抱著愛文坐在演講台後面,愛文睜大圓溜溜的藍眼睛,一點不怵,還很高興呢。
媒體記者和群眾都很高興能看到他們的美國王室一家三口,王室夫婦有了孩子,肯定會更關注兒童利益,人美心善說的就是他倆。肯尼思的演講也極為完美,很有格局,直指梵蒂岡,簡直就是隔空跟教皇陛下喊話了。
周日的天主教會慈善晚宴張文雅沒去,肯尼思帶著弗蘭克和愛德華·沃倫一起去了。據說大主教勞跟肯尼思一陣語言交鋒,不過說的很含蓄,沒有直接拿選票威脅。估計勞也明白這次不能靠錢矇混過關了,索性放棄治療。
沃倫這幾天緊張兮兮,走哪都覺得有人不懷好意,特別是周一這天演講日,要是有個亡命之徒在肯尼思總統的圖書館門口槍殺了美國之子,那就是絕對轟動新聞了!
<span>傳送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