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2023-08-31 19:07:51 作者: 米迦樂
    這本書最後的附錄是張文雅寫給哈佛招生辦的自薦信,對照一下肯尼思總統短短五行的沒有什麼誠意的自薦信,這個中國女孩的自薦信寫的相當真摯誠懇,朝氣蓬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美國群眾普遍還是敬佩高學歷光環的:你為什麼不想上哈佛,是不喜歡嗎?

    所以就像她在中國爆火一樣,中國女孩的奮鬥史在美國的爆火也是很有基礎的。

    誰不喜歡草根逆襲、窮孩子上名校的「麻雀變鳳凰」的故事呢?

    舊金山當地英文媒體、中文媒體連篇累牘報導了張文雅在加州兩城簽售的情況,她只在舊金山待了十五個小時,上午簽售,下午電台一小時,媒體採訪一小時,與當地華裔組織百人會成員晚餐,晚上電視台錄製節目。

    錄製完節目後,晚上十點飛去洛杉磯,當晚在洛杉磯酒店入住。

    *

    洛杉磯待了兩天,周六上午在市區的一個會議中心簽售,下午英文電台節目、英文媒體採訪,午餐工作餐,晚餐是文化藝術名流的宴會,張文雅壓根不知道是個什麼宴會,就被經紀人拖去了。

    她跟著經紀人到了宴會廳外面,入口處兩邊擠滿了媒體記者,閃光燈閃得猶如白晝。

    張文雅第一次見識這種場合:好傢夥!這就是洛杉磯嗎?

    經紀人帶著她進入宴會廳,不顧記者們全都在喊,小約翰在哪裡。

    淦!她壓根不知道要怎麼對付這種情況好嗎!

    最絕的是,查理和他親愛的老媽從宴會廳出來,查理迎上她,親熱行了吻臉禮。

    凡妮莎則十分親密的挽上她的手臂:「親愛的,微笑,微笑。」

    作者有話說:

    *《風雨哈佛路》在美國能火是一樣的,草根逆襲、窮孩子奮鬥上名校。有人說炒作「上哈佛」很low,不明白low在哪裡。你為什麼不想上哈佛,是不喜歡嗎?

    《哈佛女孩劉亦婷》與《風雨哈佛路》雖然背景不同,但內核都是「有夢想了不起」,哈佛女孩是中美結合夢,哈佛路是典型美國夢。

    *美國的「百人會」算是高華組織。

    第144章

    ◎母子聯手,強取壕奪◎

    張文雅暈乎乎的進了宴會廳, 一路跟著凡妮莎。

    闊太太帶著她一路推銷,把她吹得天上有地下無。凡妮莎是另一種形態的自信,有錢撐腰特別豪橫:我管你背後怎麼瞧不起一個外國女孩、心裡嘲諷暢銷書算不上「文學作品」, 我在這兒, 你就必須夸!給我狠狠夸!彩虹屁吹起來!

    來參加宴會的場面人都給足了面子,彩虹屁花樣百出,不想夸書怎麼樣的, 還可以誇她長得漂亮。

    好聽話誰不喜歡,管你心裡怎麼想的,彩虹屁照單全收。張文雅美滋滋的。

    凡妮莎把查理指揮的團團轉,讓他去拿吃的喝的。這是個自助酒會, 主題是什麼凡妮莎並不知道,總之跟文化藝術有關。這種場合也會邀請一些娛樂明星、社會名流, 所以門外才有那麼多媒體記者。

    張文雅是被帶來刷臉熟的,不管在哪個國家、從事什麼行業, 刷臉熟都是有必要的。

    她是新近光速躥紅的暢銷書作家, 本來她是個外國人這是很不利的,美國群眾十分自傲,基本不認其他國家, 但她又是疊加了各種buff的話題人物、現象級人物, 不管為了什麼,美國群眾對她都非常感興趣。

    美國王子的歷任女友包括約會多次但不算女友的那些,美國媒體都不喜歡,只喜歡她們出現在小約翰身邊帶來的流量。每一個女友或女伴都被媒體嘲的死去活來, 就連知名度最高、最火的「壞女孩」瑪當娜也沒能討得了好。

    對於張文雅, 美國媒體從一開始就沒怎麼嘲她, 這完全是《時代》周刊的魔力:《時代》周刊一年發行大概五十期, 一年只有區區五十個人能登上封面,《時代》周刊1923年創刊,迄今七十二年,也就是說,不算集體封面,頂多只有三千多人登上過《時代》周刊的封面。

    美國王子尚且沒有登上過《時代》周刊的封面呢!

    如果要嘲諷張文雅,是不是先把他們的王子從裡到外嘲諷一遍?

    那必須的不能夠呀!

    對於美國王子追求張文雅,大部分美國群眾甚至媒體都表示了喜聞樂見:帥哥美女,柔情蜜意,快點給我就地結婚!

    什麼?分手了?救命不要啊!

    這也是為什麼媒體記者一見到她就要問小約翰在哪裡的原因之一。

    *

    凡妮莎是個聰明人,從來不提什么小約翰·肯尼思,也不對張文雅推銷兒子查理。她的語言和身體語言全都在告訴別人:這女孩是我家的,別管她是我的什麼人,我喜歡她。

    參加宴會的場面人全都在看瓦倫蒂諾母子聯手,誓要跟小肯尼思搶中國女孩,都覺得小肯尼思虧在母親已經過世,不過按照已故肯尼思太太的傲慢,恐怕是看不上中國女孩的。這麼看來,小肯尼思的劣勢無法挽救。

    中國女孩的母親很糟糕,《時代》周刊沒有說的太詳細,說明這個綁架案大有問題,矛盾尖銳到《時代》周刊都不願意來個深度報導。

    也就是說,中國女孩極度缺乏母愛。

    這個先決條件下,誰有個好媽誰就贏了一半。

    在場的場面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看過那一期《時代》周刊,但這種場合,只要有一個人看過「哈佛女孩張文雅」的故事,就等於所有的人都知道了。

    

    <span>傳送門: |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