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7頁
2023-08-31 18:08:47 作者: 我知魚之樂
因為後世考古發現,堯舜時期還沒有出現給土地施肥的概念,因此需要實施休耕制度來維持土壤的肥沃,與此同時,那時的洪水災害也是發生的十分頻繁,「鯀」為了在短期內興建大量的土堤封堵洪水,又受限於當時的運輸條件,不得已只能就近取用正在休耕的土地中的土壤。
但是這樣會嚴重影響接下來的農業生產,進一步加劇水災後出現的饑荒,再加上「鯀」沒有及時上報這個情況,使得百姓怨聲載道,再加上興建土地封堵洪水的策略本身就有問題,反倒加劇了洪水決堤之後造成的災害。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平復民怨,舜帝才不得不殺了「鯀」以謝天下……
因此後世考古界與學術界普遍認為,所謂的「息壤」也可以叫做「休壤」,說白了就是正在休耕的土地,根本沒有史書中描述的那般神奇。
第五百九十章 殺不死的小強
可如今甄宓忽然說出這番話來,卻又令吳良對「息壤」的認知產生了動搖。
難道後世考古學術界對「息壤」的解讀是錯誤的,「息壤」並非休耕的土地,而是另外一種不為後世人所知的神秘事物?
尤其是甄宓那通關於「息壤」的描述:「此物遇水便會迅速變硬定型,莫說是岩石,便是金鐵也未必比它更加堅硬……」
再加上甄宓還說這處沒有任何支撐的巨大地下洞穴便是由「息壤」凝聚而成。
吳良越發覺得「息壤」非同小可。
畢竟就算是後世搞基建使用的鋼筋混泥土也斷然沒有這般堅硬穩固,他從來就沒見過後世的那座樓或是那座橋不需要修建承重柱,僅憑這一點,便已經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基本沒有可比性。
如此想著。
吳良忽然問了一個內心比較關心的問題:「如今這世間可還能找到『息壤』?」
他說的當然不是這座由「息壤」凝聚而成的地下洞穴,而是可以挖掘出來直接使用的「息壤」。
任何時代都是材料為王。
據他所知,上古唐虞時期曾出現過使用陶土燒制而成的「陶刀」。
那麼若是將陶土換成「息壤」來打制兵器,若是依照甄宓所說,「息壤」遇水便可迅速變硬定型,甚至比金鐵還要堅硬,「息壤」打制的兵器便是真正意義上的神兵,取代青銅出現並延續了幾千年的鐵器說不定都可以摒棄了。
可後世考古界卻從未發現疑似以「息壤」為原材料的兵器或是工具。
因此後世依舊公認人類的文明歷程應是建立在「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的基礎之上,「息壤」從來沒有出現過。
「恐怕難於登天。」
甄宓搖了搖頭,說道,「據我所知,『息壤』本藏於千百丈深的地下,乃是堯帝在位時於一處天然形成的深淵裂縫中找到,若非如此特殊的環境,以『息壤』的特性,只需經歷一場雨雪,天下便再無『息壤』了。」
「起初並沒有人將這種不起眼的干土當一回事,幾月之後才有人偶然發現了『息壤』的特性,自此便被堯帝當做一種神物挖掘並儲存了起來,後來堯帝傳位於舜帝,『息壤』也自然而然的傳給了舜帝。」
「再到後來,堯帝病逝於雷澤,舜帝前去為堯帝奔喪,文命的父親『鯀』竟藉機率人將『息壤』偷偷運走,而與此同時,丹朱也趁國都守衛空虛奪取了帝位,使得舜帝有家不能回。」
「可惜丹朱不學無術不修德操,終究沒有辦法令各個部落信服,在位幾年幾乎所有的部落首領都前去投奔舜帝,支持他返回都城奪回帝位,最終舜帝也認為這是民心所向天意所歸,不能繼續推辭忍讓,終於在為堯帝守陵三年之後回到了國都,重新執掌天下。」
「但當舜帝打開存放『息壤』的庫房時,卻是大驚失色,庫房內儲存的『息壤』竟全部不翼而飛。」
「經過一番查探,舜帝很快便查到了偷偷運走『息壤』的『鯀』。」
「事情敗露,『鯀』一口咬定所有的『息壤』都已用於治理洪水,可當舜帝要求他說出用在了什麼地方,打算親自前往驗證時,『鯀』卻又閉口不談,甚至一心求死,舜帝對他失望至極,最終只得派人將其斬殺。」
「自此,那些『息壤』的下落便成了一個不解之謎,再也沒有人見過,久而久之逐漸被世人遺忘。」
「如今見到這處地下洞穴,我便豁然了。」
「原來那些『息壤』竟是被『鯀』偷偷運到了此處,修建起了一處如此恢弘的地下秘境,不過這處地下秘境究竟是為誰所建、建來又有何用卻還是個問題,反正我只知文命一定對這處秘境一無所知,因為他從未對我提起,也從未來過此地。」
說到這裡,甄宓俏臉上浮現出一抹疑惑之色,顯然此前嚴陸與吳良、左慈說起這處秘境的背景時,她的狐仆並沒有找到機會偷聽。
而她的話,也堵上了關於「息壤」最大的漏洞。
「息壤」既然遇水便會迅速變硬定型,那麼它的儲存便一定是一個問題,就像她所說的那般,雨、雪也是水,一場雨雪下來,便能夠令「息壤」化作一大坨看起來與石頭無異的東西,世人根本就沒有機會發現這種奇物。
至於發現的地點是在「千百丈深」的深淵裂縫,此事倒很有深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