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3頁

2023-08-31 15:58:58 作者: 青山鐵杉
    這就沒問題了,說到底卡拉漢是首相,讓他出訪屬於首相權利範圍之內的事情,更何況現在工黨確實以支持率為第一工作重點。

    英國當然有理由對伊朗的變化比比叨,要知道在二十多年前,英國也因為摩薩台和伊朗對抗過,製造了一次石油危機出來。

    在經濟層面上那一次伊朗屬於毫無還手之力,要不是美國拉偏架當時就讓伊朗跪下了。

    「我需要做到兩點,給美國人一個英國記仇的印象,同時還要起到一個堅定盟友的作用。」艾倫威爾遜手插褲兜走出唐寧街十號,有段時間沒出訪了,不知道現在的演技怎麼樣,應該補補課。

    夢露口中帶著小兄弟吃香喝辣的無上權威再次登門,準備就演技問題請教請教,是不是長時間沒發揮有生疏的地方。

    「你不是應該去赫本那請教麼?我可沒拿過奧斯卡!」夢露輕撫著頭上的金髮,調侃著男人上門的目的不純,「你們這些搞政治的,總是用冠冕堂皇的一套包裝自己的目的。要不是看著小門羅的觀感,我怎麼會讓你得到這麼多便宜?」

    「不能這麼說吧。」艾倫威爾遜陪笑道,「這一次是去美國,我不是要和美國人溝通一下麼?」

    「溝通的不錯。」夢露笑著誇獎,「你雖然是一個壞蛋,但在這方面總算不壞的徹底,就是想讓我陪著你,沒問題。」

    這一次訪問美國,艾倫威爾遜著重把問題放在了伊朗革命上面,認為霍梅尼這個人對自由世界是一個威脅,而且他不僅僅是見到執政的民主黨人,還專門給里根留出來了時間。

    以朋友的面目出現,艾倫威爾遜也對英國當前的罷工問題沒有避諱,順便怒斥了一番凱恩斯主義積累的問題。

    在別人眼中英國的問題確實是很嚴重,但艾倫威爾遜知道,這已經比歷史同期好多了,比起歷史上超過百分之二十的通脹,英國已經表現的相當可以。

    內閣秘書長的雙面人生在里根面前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在國內的時候都是捍衛執政的工黨政府,但這是在美國,還是在里根面前,艾倫威爾遜自然要看菜下碟,還主動提及了里根競選總統的事,並且鼓勵的說道,「羅納德,我的朋友,你已經競選了兩次總統,還在為目標努力麼?」

    「爵士,你認為我還應該努力麼?」里根顯然還在考慮當中,現在才年初,他還沒有做出最終決定。

    「為什麼不呢?說不定英國即將迎來一位女首相,你做美國總統也不令人意外。」艾倫威爾遜以一種美國人誇張口吻為里根加油打氣。

    里根要不競選總統,那不是讓人失望麼?以後誰赦免兩百萬拉美非法移民?

    誰跟著華爾街推動涓滴效應的改革,誰來鎮壓美國的罷工?誰把美國的產業轉移出去?這些事都要里根來做,他不做總統誰做總統?

    「我知道很多美國人認為是英國和伊朗之前的衝突,所以才認為我這一次來是借用美國制裁伊朗,但是羅納德,我的朋友。可能別人不相信,但現在這種私下場合,我實話實說,伊朗的問題很大,這個國家和近代早已經沉淪的阿拉伯世界是不同的,萬一敵視自由世界,自由世界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艾倫威爾遜全無在英國時候的趾高氣昂,反而充滿了落寞,似乎為美國對伊朗問題的樂觀態度悲傷。站在美國的角度上伊朗當然看起來還好,畢竟伊朗人質危機連影子都沒有。

    里根也沒有表現出來多大的重視,只是出於私人關係安慰著艾倫威爾遜,裝作一副感同身受的樣子。

    這個三流演員還想欺騙無上權威?艾倫威爾遜心裡冷嘲,他和妻子同等地位的女士們幾乎人手一個奧斯卡影后,怎麼會受這種心不在焉的欺騙?

    這一次堅定盟友跨洋提醒山巔之城小心伊朗的舉動,自然是沒有在美國掀起什麼波瀾,只會被美國人笑話,「做希臘人做上癮了?明明就是怕伊朗君主制的崩潰,對阿拉伯世界跟著英國屁股後面的君主制國家衝擊。」

    雖然沙特也是君主制國家,但沙特畢竟是不同的,沙特可是一個親美的國家,和其他不識抬舉的君主制國家不是一個類型。

    離開美國領空的時候,艾倫威爾遜可謂是興高采烈,表達自己為了國家奔波的喜悅之情,夢露不知道有什麼可高興的,只能暗自搖頭,「里根那個人,和你的關係很好麼?」

    「算是很好,他是一個不錯的演員,只不過演技並沒有表現在電影當中。」艾倫威爾遜摟著陪著他來美國的夢露解釋道,「做官可比作演員磨鍊演技,不過我看只有他做總統才能走向演技巔峰。」

    「他還想做總統?」夢露不相信的嘀咕,能不能過共和黨的初選都是問題,做總統?

    在訪問伊朗的同時,霍梅尼向不願意投降的軍隊發動聖戰,忠於國王的帝國防衛軍與支持霍梅尼的伊朗空軍叛軍霍馬法蘭爆發衝突,革命分子及叛軍占據上風,開始接管警局及軍事設施,向公眾發放武器軍備。

    忠於巴列維國王的軍隊,面對這種困局,開始傾向於向霍梅尼投降,很多不同主張的勢力之所以看好霍梅尼,是因為此時霍梅尼已經七十歲,而且他的兒子已經在兩年前身亡,理論上霍梅尼是不存在政治野心的。

    他回到倫敦的時候,正好趕上柴契爾夫人發動不信任議案,「下議院已對女王陛下的政府失去信心」,政府決定在進行辯論與投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