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5頁
2023-08-31 15:58:58 作者: 青山鐵杉
如果有選擇威廉·愛德華肯定不想放過英國,可是他也知道這件事不容易,這一次在其他國家到來之前的碰頭會,只起到了自說自話的作用。
在英美雙方的人都離開之後,威廉·愛德華帶著冷峻之色,出現在了洛克菲勒和基辛格面前,輕輕搖頭道,「和預估一樣,我們過於一廂情願的認為,英國會配合我們,英國還著重的提到了日元的問題,不給日元一點份額,哪怕是百分之一。」
「英國只是受制於本土的總量有上限,不然說不定比蘇聯都難對付。」洛克菲勒聽了之後感嘆,二戰之後美軍就應該想方設法賴在英國不走。
可那個時候,美國還沒有世界霸主的心態,這樣說也不全面,經濟上的心態已經有了,但軍事上還沒做好準備。
等著破敗的歐洲國家三請三辭呢,結果當然英國還是如願的把美國請了回去成立了北約,但最終也沒有給美國控制住英國的機會。
後來就是戴高樂執政把美軍從法國境內趕走,以及林林總總的事情,導致了英法兩國脫離了美國的掌控。
「毫無疑問,英國肯定看出來了我們的目的,想一想也順理成章,掛鉤大宗商品結算,正是三十年前英國的建議。只是我們當時有著最強大的黃金儲備,瓦解掉了英國的支持者。但現在的支持者並不容易找了。」基辛格有一種已經有不少人出現的感覺,我感覺我一直活在他的影子裡。
美國最容易掌控的國家是日本,雖然還有韓國,但是韓國的經濟實力太小了,眾所周知英國一直抓著日本不放。雖然美國一直在英國和日本中間採取模糊政策,但英國顯然已經發現了日本和英國形成了劇烈產業競爭。
具體到英國的實力,也仍然是不可小視的,大英帝國的遺產堪稱豐厚,歐洲國家不管是法國德國還是義大利,都在一定意義上站在英國一邊。
那是當然的,英國在不是人,也不存在對法德義大利的壓倒性國力,美國那是真的有讓這幾個國家閉嘴的國力,英國固然不好,但在這種事上,這幾個國家還是傾向於支持英國。
另外一邊,首相和財政大臣還是很有信心的,都是主權貨幣了,英國更加依賴於良好的對外關係,這一次石油危機的站隊真的是沒錯,就應該站在阿拉伯聯盟那邊。
「要不是我,還有個屁的遺產?在賣乾淨了,還沒賣上價。」艾倫威爾遜一臉贊同的聽著首相和財政大臣,表達著革命主義樂觀情緒。
比起一九四五年英國肯定是更強而不是更弱,雖然當時英屬印度還在,但英屬印度的產能和資源,絕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耗掉了,其實幫不上英國太多。
英屬印度最大的作用,其實是讓英國不懼怕全面戰爭,可以在人力上對戰爭時期的英國進行補充,也就是讓英國不缺炮灰。
真正要說產能麼,其實也就這麼回事,一枝獨秀完全是因為日本已經被摧毀,其他國家還沒發展起來,而不是印度真是一個工業強國,只能說有些工業指標算是不錯。
當法德義大利和加拿大、日本等國的代表團紛紛抵達牙買加之後,亂糟糟的會議才真正開始。
美國人的猜測隨著會議開始被證實,德法把英國推出來和美國交鋒,如同三十年前的布雷頓會議上,美國拉攏了絕大多數國家把英國的方案束之高閣,這一次英國已經爭取到了歐洲工業國的支持,尤其是德國的支持,讓美國不得不重視。
艾倫威爾遜為卡拉漢準備了一個建議,用於和法國總統皮埃爾·梅斯梅爾和總理席哈克,這一份建議是拉攏加拿大和義大利加入發達工業國集團。
其實這個組織在後世叫做G7,也就是七國集團,這個組織的前身其實是法國倡議建立的,分別是美英法德加上日本,把日本加入進來完全是一個安撫作用。
這一次英國建議拉入大英國協國家的加拿大,和拉丁國家義大利,算是加強彼此的實力。
其實相比較於梅斯梅爾這和總統,席哈克這個總理艾倫威爾遜反而更加有印象一些,現在的席哈克還處在政治家的黃金年齡,肯定還無法暢想他會在法國政壇長久的存在下去,一直活躍到二十一世紀。
法國的一號人物和二號人物在經過商量之後,認可了工業國集團的擴大,並且表示願意支持在國際貨幣體系當中,英鎊法郎和馬克的一攬子貨幣解決方案,用以支撐英國的國際地位。
「席哈克總理,在新時代找到英法兩國彼此的位置,是最為重要的事情。你是如此的睿智。」艾倫威爾遜表達了自己的尊敬,這個法國總理是德國總理施洛德主導歐盟建立和獨立自主的關鍵人物。
當然了,席哈克擔任總統的時候,也是法國被美國各種打壓的時候,甚至已經在蘇聯解體之後把法國列為了戰略競爭對手,準備讓法國嘗一嘗世界老二的待遇,還不是某大國後來居上,法國肯定還要付出更大代價。
法國強烈反對美國發起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也是在席哈克任期之內的舉動,制裁美國也是法國推動的,有這麼一個人做法國總理。艾倫威爾遜就知道已經穩了,這個人可能會英國也不是很信任,但和美國相比,英國還是可以被信任的。
卡拉漢還是憂心忡忡,畢竟這一次英國和美國的立場迥異,真的處在對立面,他還是心中有些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