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頁

2023-08-31 15:58:58 作者: 青山鐵杉
    他甚至準備去英占區把化工生物領域的人才釋放,當然這件事蘇聯人沒有必要知道。

    有必要知道的事情,就是美國是蘇聯的敵人,英國已經不是蘇聯主要的敵人了。

    「這位老先生的見解令人驚嘆,不知道能不能和我進行一張合影呢?」雖然已經看出來了這就是蘇聯的二代目,艾倫威爾遜卻故作不知,貼上來表示友好,並且詢問赫魯雪夫是哪裡工作的,這麼大的年齡還為國奔波真是辛苦了。

    「我是烏克蘭人!」赫魯雪夫話到嘴邊,還是把工作地點改成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覆。這個回答既可以回答問題,又回答的不太全面。

    「烏克蘭可是一個好地方。據說是世界上很少見的黑土地,是東歐的大糧倉啊。」艾倫威爾遜很是羨慕的道,「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承認,有這麼一塊土地在手中,是一個強國必備的基礎。」

    他可不是在假裝羨慕,而是真的很羨慕,世界上的主要黑土地就這麼幾個,其中蘇聯、美國和中國都有,面積上也是這麼排序,蘇聯第一、美國第二、中國第三。黑土地都是集中在寒帶附近。

    這一點艾倫威爾遜絕對沒有說錯,美國的黑土地也是這樣的,在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陸之前,美國境內大概是印第安人中的遊牧民族活動範圍。廣義上印第安人的農耕部分,都在赤道附近。

    誰讓北美大陸幾乎就像是一個正對著北極圈的大漏斗呢?一陣冷空氣襲來,直接就俯衝墨西哥灣,隔幾年來一次,什麼農耕民族也站不住腳。

    問題是誰都不知道寒流到底什麼時候會來,和江浙一個維度的美國南部,一夜之間就能從零上三十變成零下三十,誰能扛得住?

    農業時代的滅族寒流,導致了美國境內是遊牧部落的地盤,而且比起赤道附近的印第安人,美國境內的印第安遊牧部落人口可以說是相當稀少。

    能夠得到敵人,哪怕不是最大敵人的認可,赫魯雪夫同樣是很開心的,他身上也具有樸素的愛國情感。

    「提到烏克蘭人,讓我想起來了波茨坦會議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外交官,好像叫福爾采娃。」艾倫威爾遜由衷的道,「她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士。」

    「她啊,她其實並不在外交領域工作。」赫魯雪夫談性大發,還正好認識這個女幹部,侃侃而談道,「她是一個行政幹部,有一個可愛的兒子,還不到兩歲。」

    福爾采娃有兒子麼?艾倫威爾遜回憶了一下,好像沒見過歷史記載啊?不過這也說得過去,他總要為歷史帶來一些改變嘛,不然不是白來一趟?

    這一頓威士忌是有效果的,雙方的氣氛也不再劍拔弩張了,目前來說,促進對蘇聯的出口並不是什麼政治錯誤,美國也會蘇聯進行出口。

    現在美國和蘇聯的貿易也不是小數,美國都可以和蘇聯人做生意,英國當然更加可以。印象中,到了一九四九年,美國國會才通過了戰後的第一個《出口管制法》,把對蘇聯國家的貿易管制戰略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美國的貿易管制清單包括全面禁運類和限制出口數量類,當時杜魯門政府認定,貿易管制的廣度和深度必須能夠影響蘇聯的整個生產體系。

    對於美國來說,某個總統宣布對其他國家制裁,其實並不是最嚴重的事情。國會正式立法,把制裁通過法律形勢固定下來,那才是大事。

    對英國來說,目前美國都和蘇聯進行貿易,有什麼資格對英國指手畫腳。而且就算是拉攏盟友對蘇聯進行技術封鎖,突破口也是存在的。

    比如說法共存在的法國,意共存在的義大利,這都是潛在的突破口。而且也確實被蘇聯突破了,尤其是靈活站隊的義大利,在冷戰當中每每率先投敵,在其他國家都沒法和蘇聯做生意的時候站出來,從蘇聯身上吃到了最大的蛋糕。

    當然,作為西方國家的一員,義大利不敢大張旗鼓的向蘇聯提供技術設備,他們把雙方的合作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雙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領域。

    義大利把冰箱、汽車、鋼管等產品輸出到蘇聯,並向蘇聯轉讓了一部分生產技術,從蘇聯換回了巨額的外匯和豐富的資源。

    最典型的就是蘇聯的汽車工業,蘇聯的汽車工業可以說大部分是義大利的功勞,蘇聯最著名的拉達汽車原型就是義大利的菲亞特汽車。

    作為回報,蘇聯不僅向義大利支付了大筆的真金白銀,向義大利購買大量的商品和技術,而且還以優惠價格向義大利出口石油、天然氣等資源。

    英國的技術不比義大利強多了?這種事情,既然法國和義大利都能做,英國有什麼不能做的?

    在柏林波茨坦宮的談判記錄,源源不斷的被隨行的探員傳回倫敦。艾倫威爾遜的一番文攻武嚇,尤其是在道德底線上的靈活立場,讓諾曼布魯克十分讚賞。

    羅羅公司的發動機技術,也從之前的幾十台,變成了首批三百,全額付款的合同。至於英屬馬來亞的橡膠和錫礦進展也十分順利。

    「愛德華,蘇聯是不是真的陣亡了兩千萬人?」諾曼布魯克和自己的前任愛德華·布里奇斯聊天時候分析道,「不然無法解釋這件事,艾倫出發之前列舉的種種條件,幾乎已經全部達成了,我本來以為沒有這麼容易呢。」

    「德國陣亡八百萬人,比較一戰時期法國本土的平民損失,蘇聯肯定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但蘇聯絕對不會承認的!」愛德華·布里奇斯長出一口氣道,「目前外交部的外交官們也是兩種態度。」
關閉